记者欧甸丘、白靖利
5起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案件19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通报。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国土部门再次掀起整治土地违法的浪潮,违建高尔夫球场将成为整治重点。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2004年至今,国务院办公厅及有关部委对高尔夫球场建设下达了近十道禁令,高尔夫球场却是越建越多,硬政策遭遇软抵抗。那么,到底是谁在建高尔夫球场?谁在打高尔夫球?谁来查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
谁在建?——地产“反哺”高尔夫
2004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清理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2006年,高尔夫球场被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1年6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11部委再次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必须在6月底前把所有球场名单及违规球场清理整治情况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记者发现,十年来,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先后下发近十条禁令。然而,地方兴建高尔夫球场的热潮并未因此受到太大影响,“未批先建”、违规审批成为绝大多数高尔夫球场的招数。
到底谁在顶风违规作案?记者调查发现,违建高尔夫球场大多与地产项目相连,二者几乎成为一对“孪生兄弟”,不少背景“硬”、不差钱的地产开发商根本不把国家禁令当回事,公然用高尔夫球场为地产项目“镀金”,借以大幅提升地产项目“附加值”或聚集人气。
媒体曾曝光,海南岛西海岸的一个建设占地达8000亩的地产项目中,开发商规划了其中1000亩作为高尔夫球场。该项目已经建成的在售别墅价格,达15000元/平方米左右,洋房均价7000元左右。而距离这个项目不远处的另一个带有已建成高尔夫球场的公寓则每平方米价格达到2.5万元。
“高尔夫球场本身不赚钱,但对地产项目带来的升值作用绝对厉害。”广东省某房地产业内人士说,“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投资建设成本至少1亿元,每年维护费用超过1000万元,且不论固定投资的回收,光每天的维护成本就需要近3万元,按照打一场球1000元的价格计算,一天要至少30个人来消费才能勉强收回运行成本。”
“先有高尔夫给地产‘镀金’,地产再‘反哺’高尔夫,才不至于亏本。”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此外,在“地产升值”的预期下,除了地产企业,不少大型国企、银行也打着投资农业项目、体育公园等旗号,以合法的名义租用农民土地、城市绿地,转而建起高尔夫球场。
一个高尔夫球场,其实是开发商牟取暴利、地方政府渴望政绩形象等诸多利益冲动的交汇点。开发商借建设高尔夫球场之名,可以大大提升项目品质好卖楼,一些地方政府则认为,这样的项目可以加快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就这样,一批批违法的高尔夫球场在国家一阵阵喊打声中,如春笋般冒出、生长、经营、壮大……
谁在打?——请领导吃饭不如请领导打球
三亚某高尔夫球会推出的限量版体验卡和商务卡分别高达50万元和80万元;深圳某高尔夫球场会员费至少十万元以上,会员每场收费350元,非会员每场1490元;云南省西双版纳某高尔夫球会个人终身记名会籍的公开发行价格为30万元/张……
高尔夫球运动由于其成本昂贵,在一些国家又被称为“贵族球”运动。在违规高尔夫球场频频冒头时,谁在消费这场“少数人的盛宴”?
不久前记者在采访“会员卡消费”时,曾以预约打球为由,致电北京某知名高尔夫球俱乐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个人名义办理会员卡需要交纳65万元的入会费,若以公司名义则需148万元。办理会员卡后享受终身待遇,每次打球只要280元,而且绝对不会对外泄露身份,他说,“由于我们这里条件好,申请会员的人很多,来打球的要么是公司企业的高层,要么就是政府领导。”
云南一位经常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钱先生告诉记者,他与政府人士谈事情也比较喜欢去打球,而且很值。“打球是最好的(勾兑机会),就算打9洞的,一次下来也得一两个小时吧,什么事情都‘勾兑’完了。”而对于官员来说,打高尔夫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都喜欢去”。
记者曾在南方某市调查一涉嫌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一般不对外营业,球场不挂牌、不宣传、不卖票,接待的都是重要‘领导’,只有接到老板的电话批准才允许进去打球。”
从部分地区查处的相关案例来看,部分公务人员频频出现在高尔夫球场的豪华消费中。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秘书处某处长经常开着公车到位于深圳市宝安区的碧海湾高尔夫球场打球,被通报批评;2013年底,中央纪委通报的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中,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用公款打高尔夫球、公款旅游,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媒体曾曝光温州市20多名副厅级至副处级领导干部在某高尔夫球会兼职,并分别担任主席(会长)、名誉副主席、名誉副会长、副会长等职务,占据协会领导席位的“半壁江山”。一位精于高尔夫球运动的企业老板透露了他的生意秘诀,“请领导吃饭不如请领导打球,不打不相识,一挥杆,一个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好多生意都是在打球过程谈成的。”
谁来查?——公然违法球场成执法“盲区”
在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下,尽管国家明令禁止新建高尔夫球场,尽管国土资源部等多次挂牌查办并通报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为什么没能遏制违建现象?到底是查得弱还是抵抗太强?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违法建设高尔夫球场等土地违法问题,执法主体为国土资源部门,但是作为政府的直属部门,大部分情况下遭遇“无权执法”的尴尬。一名县级国土资源局局长向记者大吐苦水:“违法违规的项目,我们不想批,但是一把手二把手一句话过来,不得不批,否则就是‘影响发展大局’。”而且,由于自身没有执法权,即便发现了违法违规情况,国土资源部门也必须联合其他具有执法权的部门联合执法,很多时候就不了了之了。
此外,对于已经曝光的违法违规项目,目前处罚措施有限,许多地方往往只能罚款了事,这并不能遏制背后利益巨大的高尔夫项目。有的项目虽然已被处罚100次,但照样“第101次”开球。有的违建高尔夫球场则直接绕开立项和规划的监督,披着“体育公园”“休闲设施”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建设、开业。
2013年,新华社曝光了国家级风景区和华东战略水源地的浙江淳安县千岛湖湖畔违规高尔夫球场填湖围地,对千岛湖水质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尽管经过相关部门多次处罚,但是在缴纳罚款后,这个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项目继续营业。
这种对已经“煮成熟饭”的高尔夫球场采取罚款了事的做法,似乎反而成了违建球场的“激励机制”。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姑息放纵,一些拿着“贵宾球卡”打球官员的“暗中相助”,成了违建高尔夫球场的“保护伞”。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