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之泉应成本土青训基地 打造南粤足球新星加工厂

2013年01月05日09:10  南方日报

  说起日之泉,徐根宝和他的上海东亚是一个绕不开的比照样本。

  2009年的全运会足球决赛,以上海东亚队为班底的上海队和以广东日之泉[微博]队为班底的广东队最终会师,当年两队分获冠亚军。

  但三年之后,东亚不仅出产了张琳芃[微博]、武磊[微博]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球员,入选国青、国家队等各级国字号球队已成家常便饭,同样打上“东亚制造”痕迹的球员曹赟定[微博]、姜至鹏[微博]、柏佳俊、王云龙[微博]等人也踢得风生水起,而且球队自身也冲超成功,经营和成绩双双获得巨大成功。而同样手握一批优秀人才的日之泉队,除了一个尹鸿博[微博]算是踢出了一点名气,其他球员都几乎泯然众人。

  论球员质素,两队当年不相伯仲;论资金投入,连年苦拉赞助的东亚自然无法与日之泉集团的稳定投入相提并论。三年时间让两队发生的巨大分野,令无数行内人感到扼腕叹息。

  徐根宝当然是“东亚现象”的缔造者,他以当年叱咤甲A年代的“抢逼围”融合现代足球的“接传转”。崇明岛上的十年苦练,最终成就了桃李天下的芬芳。相比之下,日之泉正是缺少这样一个“教父”式的人物。

  又是一年全运年,日之泉将在赛事之后迎来年轻新血的补充,与广东省足协的梯队共建保证了他们的人才供应。在这一点上,日之泉的优势是其他大部分中甲球队、乃至一部分中超[微博]球队都不具备的。据记者了解,这一批苗子要比参加上一届全运会的那些年轻人更出色,常飞亚、黄浩轩等小将都属于正待雕琢的璞玉。

  日之泉在与恒大[微博]和富力一城三队的角力中,如何用中甲职业联赛平台打造更多的本土青训球星,成为“南粤足球新星”的加工厂,无疑是他们赢得未来的关键。南方日报记者 朱小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