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东颖
当第十年的F1中国大奖赛落下帷幕,在引擎轰鸣后的寂静中,我们不禁想问:十年F1,中国是否已经培育起属于我们自己的赛车经济、赛车文化?
一家亏和大家赚
蕴藏着巨大商业价值的F1,却不能让赛事承办者久事国际赛事有限公司赚钱。FOM(一级方程式管理公司)拥有各种场内广告及相关产品的商业开发权,唯有门票收入和电视转播冠名归中方所有,这就是游戏规则。即使在世界范围内,能够盈利的F1分站也屈指可数。
F1中国大奖赛办赛初期,运营管理成本昂贵,每年要亏损数千万元。通过谈判磋商,赛事的直接运营成本不断降低,到2012年,组织者已经具备了通过经营收益承担电视版权费用的能力。久事还逐步取得了F1赛事期间赛场商业开发的权利,2011年,水景广场首次引入近2000平方米的活动体验区和美食广场,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当然,相对于前9年修建赛场、购买电视转播权等支出的60亿元成本,这还只是杯水车薪。
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的观点是,“要看到一家亏和大家赚的关系。”9年来,通过F1赛事平台,共吸引150余万人次的海内外F1车迷及贵宾前来观赛,为上海创造了超过百亿元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有效拉动了汽车产业以及金融、商业、旅游、会展等服务经济的发展。
培育买票的车迷
从2004年首届至今,F1中国大奖赛的票房经历了高开、走低、企稳的曲线。“第一年的三天涌进了26万人次的观众。”久事赛事营销总监杨亦斌认为,这个最高纪录很难再超越,“当时大家都好奇,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最初几年看F1的观众中,很多人是拿着赠票。他们图新鲜,也就去个一次两次。2007年观赛人数跌至15万人次。2008、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F1中国站票房跌入最低谷,其中2009年上座人次不过13万。通过几年的推广,逐渐培育了一批忠实的车迷,他们成为购买散票的主力军。2010至2012年间,票房逐步回暖,观众超过15万人次,去年达到18.6万人次。
据主办方介绍,今年票房比去年更好。记者特地去了现场售票点,发现排队购票的观众络绎不绝,380元至780元的四档看台票全部售罄。连日来,近19万人次的中外观众到现场观看F1排位赛和正赛。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在今年企业公款消费大幅度缩水的情况下取得的“票房”,90%的观众是自己购票。
培育氛围还需时
从2004年到2010年,上海共举办了包括F1、DTM、V8、A1等国际顶级赛事在内的各类汽车比赛超过100场次。全国的汽车、摩托车赛事也逐年增加,现在已发展到一年100多场次,上海乃至中国的赛车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必须承认,这里面有F1赛事登陆中国的功劳。
然而,除中石化在最初几年赞助过赛事以外,中国企业很少出现在F1中国大奖赛上,这与中国赛车运动根基尚浅不无关系。资深F1媒体人黎明京[微博]认为,F1在中国民间不被看好,主要就是因为缺乏中国元素。好比中国篮球水平不行,但NBA[微博]有个姚明,就带动了中国篮球市场。马青骅[微博]的出现激起了国人小小的兴奋,但并不足以改变国内赛车比赛遇冷的现状。
中国的赛车运动起步才十几年,但我们应该去畅想未来有自己的车队、自己的车手甚至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