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索夺冠。东方IC F1中国大奖赛,上海到底还玩不玩得动这个昂贵的“玩具”? 东方IC
■ 特派记者 黄越滔 本报上海4月14日电
上海国际赛车场又传来了引擎的轰鸣声,F1在这轰鸣声中度过了在中国的10年寿诞。这10年,中国社会逐渐迈入“全民汽车时代”,中国汽车文化的形成使得F1有了稳固的观众群体。但对于F1中国大奖赛的主办方上海来说,过去9年的总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为了打造一张城市名片,如此高额的付出到底值不值得?
F1中国大奖赛落幕
阿隆索上海夺个人赛季首冠
本报上海4月14日电 (特派记者 黄越滔) F1中国大奖赛正赛4月14日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落幕,法拉利车手阿隆索收获了个人本赛季的首个分站赛冠军。莱科宁展现了超强的操控技术,在赛车前鼻锥受损的情况下坚持了大半场比赛并最终拿到亚军,杆位发车的汉密尔顿最终名列第3位。本想依靠两停战术去拼冠军的维特尔,最终没能阻止轮胎衰竭,仅收获第4名。他的队友韦伯则在比赛中上演“车在囧途”,第14圈时因为事故提前退赛。
就在韦伯退赛后不久,莱科宁也在追击迈凯轮车手佩雷兹时发生追尾,莱科宁驾驶的路特斯赛车的前鼻锥在碰撞中被削去了一个头。莱科宁通过无线电向车队投诉,他认为是佩雷兹过早刹车导致这次碰撞。庆幸的是,莱科宁和佩雷兹都没有因为这次事故影响比赛,莱科宁驾驶着残缺的赛车坚持到比赛结束。
今年是F1中国大奖赛10周年,作为卫冕冠军,罗斯伯格在比赛第22圈因为赛车故障退赛,使得无人卫冕的“魔咒”仍然延续。
获得本站第5~8名的分别是迈凯轮车手巴顿[微博]、法拉利车手马萨、红牛二队的里卡多和印度力量车队的迪·雷斯塔。
面对巨大的赤字,上海方面打出“举办F1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样的标语。也有人认为,围绕F1赛事运转的都是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和赞助商,这些企业和赞助商与上海及中国其他城市进一步联系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汽车市场。此外,上海国际赛车场所在地上海嘉定区的建设,因为F1的存在受益匪浅。另一方面,F1对上海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无形的良性效益。
然而,直到2013年,承办F1的高额支出仍然由上海市政府埋单。早有传闻称,上海方面希望卸掉F1这个巨大的经济包袱。殊不知,卸掉这个包袱亏的钱,说不定比背着这个包袱更多。有知情人士分析,如果F1离开中国,耗费巨资修建的上海国际赛车场就基本“报废”了。
F1需要中国
中国却未必需要F1
相对上海方面的悲哀和无奈,F1却在中国得到了想要的一切。F1中国站元年(2004年),上海人曾这样形容F1的中国首秀:一张F1门票是2004年中秋节最好的送人礼物。3天比赛涌入观众27万人次,那时的中国站堪称F1全球18站比赛中的最大亮点。F1热潮延续了3年后,在2007~2009年间跌至谷底,这3年的观众数字均未超过15万人次,其中2009年的观众总数仅有12万人次,相比巅峰时期流失了一半还多。从2010年开始,观众数量又开始回升,2012年达到18.5万人次。今年的数据还没统计出来,但根据“中国站10周年纪念”这个噱头,上海久事赛事公司负责人表示:“观众总数应当比去年有所增加。”
F1中国10年,入不敷出的现象持续了10年。早已有人点出,F1中国大奖赛是“赔本赚吆喝”。更有专业人士称:“在中国需要F1还是F1需要中国的问题上,答案是非常清晰的,F1肯定需要中国,但中国不一定需要F1。”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