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特约球迷记者正式上岗 讲述球迷自己的故事

2013年08月27日14:40  北京晚报
北京晚报特约球迷记者上岗北京晚报特约球迷记者上岗

  上周日,本报体育部举行了球迷记者证书颁发仪式,第一批球迷获颁北京晚报特约球迷记者证书。这意味着本报特约球迷记者正式“上岗”,他们将用手中的笔,发现、记录、讲述咱们北京球迷自己的故事。

  球迷记者

  创新尝试

  国安粉丝

  报名踊跃既是记者

  又是球迷

  “什么是球迷记者?”一开始,包括报名应聘的球迷和报社内部同事,都有这样的疑问。事实上,这是本报体育部的一个创新。在媒体环境改变的大背景下,广纳群众智慧,全民办报是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纸媒转型突围改革生存的必然道路。最初,晚报体育部主任袁虹衡提出了这个设想,经过论证,晚报体育部将想法变为行动。于是,就有了6月30日见报的《本报招聘特约球迷记者》的报道。

  国安粉丝

  报名踊跃

  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招聘特约球迷记者的报道一见报,应者云集。在国安球迷的各个网上论坛中,很多人都在议论此事。他们认为,如果能够成为特约球迷记者,既是一个接近国安队,又是一个表达球迷观点的良机。

  晚报体育部的报名热线一时间应接不暇,报名邮箱里,应聘邮件纷至沓来。通过考查应聘球迷的笔试命题文章《试评国安三任外教李章洙、帕切科、斯塔诺》,晚报体育部最终精选了20人进行面试。面试当天,球迷从四面八方赶到报社,其中,一位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还特意提前结束了在南京的社会实践活动赶回北京。

  既是记者

  又是球迷

  经过笔试和面试两轮审核,晚报体育部遴选出首期13名特约球迷记者,其中,有一些人都是晚报的老朋友了。比如刘志峰,作为经济学博士,他一边自己做生意,一边积极参与晚报的各项活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晚报体育部历次征稿,每次都有刘志峰挥斥方遒的身影。

  首批13名特约球迷记者中,既有90后的大学生,也有70后、80后的国安球迷主力军,还有50后、60后的老球迷。大家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共同之处都是国安的铁杆球迷。

  新闻培训

  持证上岗

  在13名特约球迷记者中,只有一个人经过新闻专业培训,其余都是门外汉。本报体育部为此特别组织了培训,给大家讲解新闻政策、采编、写作等基础课程。本报体育部资深记者李戈给大家讲述了亲身采访经历,这让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李戈的球迷记者们倍感亲切。培训之后,球迷记者就进入了“实习期”。大家一发现有新闻价值的球迷故事、足球新闻,就立刻在球迷记者的微信群内或者微博上相互通报,通知体育部的编辑记者。尤其是来自国安兄弟连的“无双”,多次随国安球迷远征军远赴客场,发回了大量球迷报道。

  从6月30日启动到8月25日,经过7周的策划、报名、笔试、面试、培训、实习,最终,特约球迷记者们拿到了证明自己身份的特约球迷记者证。从这一刻开始,这些北京晚报特约球迷记者将成为本报体育报道,特别是国安报道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将带着新闻眼来到工体,来到各界球迷群体之中,记录、讲述球迷自己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赢

  球迷记者们说

  牛震:展现北京球迷风采

  特约球迷记者,《北京晚报》这一招可谓另辟蹊径。

  之前我也曾在吧刊里写过一些关于球迷和球队的文章,但是出于吧刊“民办”的性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还不能深入。如今加入到晚报特约球迷记者这个集体,使我得以更多地以球迷视角去报道球迷的事,去将球迷对于球队的想法和期许表达出来。同时,也可以利用自己之前结交的球迷组织的资源,向北京,向全国展现北京球迷良好的精神风貌,去介绍他们,去讲述他们的故事,让大家看看北京球迷并不是像一些媒体和个别外地球迷“妖魔化”的那样,让他们看看其实在中超赛场上,是有一支“人走场净”的球迷队伍。说实在的,在工体内外,只要是支持、热爱国安的球迷,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身上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各有不同,但我觉得都有一个共性——执着。而正是这种执着在激励着看台上的球迷和球场内的球员。

  马超:球迷记者需客观心态

  通过这段时间的打磨,从一名热衷的球迷到特约球迷记者,身份的转变也让我的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原来作为球迷的我在国安队和其他队伍比赛时,同等错误下基本偏向的都是国安队。但现在,我会尽量抱着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场上的判罚,接受任何比赛的结果。 此外,身份的转变也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我也喜欢随便写点儿什么,但通过这一个多月的“实习”,让我体会到自己距离成为一名特约球迷记者还是有差距的。这仅是个开始,让我们这个团队并肩战斗,打造出一个优秀的球迷记者群体。

  郭文:体育报道的“群众路线”

  我从小就看国安队的比赛,等认字儿了,也开始看《北京晚报》。令我没想到的是,十几年后,我和“他们俩”保持了多年的单线联系竟然在今天这么紧密地凑在了一起。

  我不是专业记者出身,也不是那种文艺青年,但好在球迷记者的任务不同于专业记者,它需要用我们球迷独特的视角,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甚至于在贴吧里的新奇发现,去丰富晚报对国安的报道。说句时髦的话,这就是晚报体育报道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这几次去工体看球,我自己的变化就很大,对看台上的事儿留意多了,没事就和旁边的哥们聊聊天,看见球迷群里有热闹,总爱打听打听。我觉得,作为特约球迷记者,一方面要担负起报道球迷生活真善美的责任,但同时,对于那些球迷中的害群之马,我也会勇于揭露。

  赵先伟:不辞辛苦 勇担责任

  当球迷时,只觉得球迷真热闹。这段时间有机会试着做了几天球迷记者,认真关注后,才发现球迷不只是热闹,在这热闹中还蕴含着很多真挚感人的事,才明白为什么足球能成为世界第一运动,因为它不仅是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和球星云集,热闹非凡的球迷也是功不可没。

  球迷记者源于球迷又不同于球迷,如何展现足球运动给球迷们带来的甜酸苦辣,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不辞辛苦地付出,努力挖掘那些平凡背后的亮点。这种不辞辛苦的艰辛工作,需要的是一份责任。尽管我现在还不能很好地驾驭这份工作,但我想只要有热情、有追求,有担当,我能够肩负起这份责任,希望我记录的那些球迷生活中的闪亮点,能在你面前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董晨曦:小伙伴们,加油!

  非常荣幸,我能够成为北京晚报特约球迷记者中的一员。从此时此刻起,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就将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了。李戈老师说,这次《北京晚报》聘请球迷参与到体育报道中是一种新的尝试,而我很高兴能参与到这次创新尝试之中。

  我是从1995年开始看国安比赛的。这么多年下来,和所有球迷一样,经历过国安的辉煌,也经历过国安的低谷。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能相对理性和客观地看待国安了,我想这也有利于我做好这份球迷记者的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一位女性球迷独特的视角来报道我的所见、所思、所想。以前,是以一个纯粹球迷的角度来看待,现在不同了,我们一定会和困难死磕到底的。小伙伴们,加油!

  王雨浩:实现儿时的梦想

  上高中的时候,当一名足球记者就是我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我是从2002年开始看球的。记得2007年丰体雨夜国安在争冠关键战中输给亚泰,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天,我还一直闷闷不乐,几乎一整天没说话,整个人的状态特别差。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比赛看得也越来越多,我在看球时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和客观。如今担当特约球迷记者的工作,身上更多了份儿责任。毕竟你所写出来的东西不再只代表你一个人,而是要代表国安球迷面向全北京的读者。看比赛时,我也要更多的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发现赛场内外所发生的故事,而不是像以前作为普通观众看球只为看个乐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投注竞彩:德乙法乙组合] [独家无限制派奖] [免费抽奖赢名表手机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