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全运会仅是节俭还不够

2013年09月01日03:27  新京报

  以往全运会的通稿中,经常出现“再创新高”之类的字样,用来修饰参赛人数、商业赞助、竞技成绩或者是尿检样本。似乎投入越大,就越能显示家底雄厚,无论是京沪粤轮流举办的昨天,还是苏鲁辽交替坐庄的今日,全运会都是展示经济实力的重要窗口。

  毋庸置疑,本届全运会与众不同,至少在开幕式上,大家大业的“辽老大”做出了勤俭持家的表率,得体的表现不仅符合观众的期望,更符合相关规定 ——2011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廉洁节俭申办和筹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要求—— 这意味着“廉洁节俭办全运”不仅是一个随风而逝的口号,也是一项硬性指标,更是检验第十二届全运会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相关政令和精神的推动下,全运会迅速进入“节约化”的时代。据媒体报道,仅运行经费一项,本届全运会就省出了28亿元,比原计划压缩了 78%,仅开幕式一个环节就省了8000万元,只花费了预算的10%。为辽老大击掌叫好之余,观众不免会发现一个令人咋舌的事实:仅仅是精简和取消相关环 节就能省出这么大的数额,那举办一届全国运动会究竟要花多少钱?

  有数据显示,近几届全运会中,每届的总投入都超过千亿元,2009年的全运会在山东举办,该省总投入更是超过2000亿元。虽然惊人的支出中包括城市建设、场馆建设等基础项目,但高额投入的体育设施无法在赛后为普通市民所享用,难免就有浪费之嫌。

  在举办过奥运会的中国,人们对全运会的热情正在下降,接二连三的乱象更使全运会名誉受损,即使是在它走向“节俭化”的今日,即使它有着54年历史,但全运会一直没能彰显出足够的全民号召力,也没有完全开发出它应有的市场价值。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赵龙历数了全运会的三大弊病——赛事规模过大;资金投入过大;地方体育官员政绩压力过大。现今对照看来, 只是有节约的倾向还远远不够,全运会的改革还需更进一步,而如何在节俭的同时不降低赛事质量,让观众重拾热情,开发全运会品牌效应,更是留给有意愿举办全 运会的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