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走失的邹市明

2013年04月10日10:25  东方体育日报 微博

  以点数获得转战职业拳坛首秀的胜利之后,邹市明[微博]的职业生涯似乎获得了一个光明的开头,但是,光明背后却仍然掺杂着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

  从首秀的表现来看,邹市明的转型之路或许会比想象中更为多艰。困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技术的转型。此前职业拳坛不乏有过业余经历的拳王,但无论是刘易斯还是里迪克鲍,抑或是邹市明的同胞熊朝忠[微博],都在25岁之前完成了这一过程,以邹市明的32岁“高龄”踏入职业拳坛,没有成功的先例。

  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不单是耐力和爆发力的下降,更是改变技术特征所需成本的上升。邹市明在业余拳坛浸淫近20年,很多技术动作的肌肉记忆早已根深蒂固,高强度的锻炼和理疗或可维系他的体力,但很难洗掉他的业余印记。

  邹市明的首秀极尽商业拳赛的奢华包装,但他在场上的表现,却仍然更接近于一场业余比赛。他仍然使用着“海盗式打法”的跑打战术,仍然习惯于单拳出击而非组合拳,仍然习惯于直拳刺拳而非职业拳赛最常用的摆拳,防守重心仍然在胸前而非头部。当4回合变成12回合,跑打战术将令他的体力难以为继,而最重要的抗击打能力,在他的首秀中没有经受任何考验。

  邹市明的转型还需要时间,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围绕在他身旁的商人们已经不愿再等。

  邹市明的推广人阿鲁姆说,邹有望打破5场挑战金腰带的世界纪录。以第一场比赛的表现来看,邹市明有无可能实现阿鲁姆的豪言,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他恐怕已经打破了职业拳坛的另一个纪录——以一个初入者的身份,即已获得职业拳王式的关注,连金腰带比赛都来为他的4回合比赛垫场。

  职业拳击想要打开中国市场,邹市明确实是最难得的渠道。放眼世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本土化的明星效应是他们站稳脚根的关键:NBA[微博]、斯诺克[微博]、网球和高尔夫[微博]在中国市场的井喷,都始于找到自己在中国的“代言人”,而F1就是因为迟迟没有中国车手的加入,才会陷入在中国惨淡经营的局面。

  相比其貌不扬、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熊朝忠,两届奥运冠军邹市明无疑更容易建立职业拳击深入中国市场的通道。等待邹市明结束对国家和贵州体育主管部门的“回馈”承诺的这些年,体育商人们的饥饿感也与日俱增。所以,一伺邹市明松绑,各种包装和营销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体育营销本无可厚非,毕竟,这是两厢情愿的事,在成本自负的职业体育圈,只有更好的收入才能保持邹市明团队的水平和训练的质量。但是,过高的关注度会对初入职业拳坛的邹市明形成心理干扰,首回合那次过于兴奋导致的摔倒,或许就是明证。而与他的实力并不相符的种种包装,很可能会将公众的心理预期提高到一个他不可能实现的高度,当这个预期被今后的比赛打破的时候,邹市明有怎样的前车之鉴,不言自明。

  以32岁高龄、早已功成名就之时选择投身几乎完全陌生的新领域,无论如何,邹市明追随梦想的勇气都令我敬佩。但是,职业拳坛毕竟不是光靠个勇字或排场就能征服的地方。综合首战前后的种种迹象,在接下去的征程中,他只怕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力不从心和乱花迷眼。

  但愿,在这块全新的战场,邹市明不会“走失”。(麦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