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山东鲁能专挖辽足墙角?

2013年03月01日12:52  北国网-辽沈晚报 微博

  杨旭[微博]转会山东鲁能[微博]尘埃落定,但此事余波未了——细心的球迷会发现,从当年的宋黎辉开始,李金羽[微博]、王亮,包括现在的杨旭,引进辽足球员成了山东鲁能的一个历史传统。在辽宁宏运[微博]百度贴吧里,当杨旭转会落定后,关于山东鲁能挖墙脚的争论越来越多。

  从最近的时间算起,在山东鲁能取得巨大成功的辽籍球员首推宋黎辉,1999年,在桑特拉奇的手里,宋黎辉被全面盘活,在桑特拉奇的心中,宋黎辉就是“中国的齐达内”,那一年,宋黎辉跟随山东鲁能拿到了双冠王荣誉。接下来的时间里,另一位从辽足走出的球员李金羽在山东鲁能达到了个人职业生涯顶峰——联赛冠军,杯赛冠军,参加亚冠联赛,并且成为顶级联赛射手王。

  除了辽足球员,山东鲁能对辽籍球员也是非常偏爱:郑智、周海滨、崔鹏[微博]、汪强[微博]、赵明剑[微博],总计在一起,这么多年下来,鲁能引进的辽籍球员能达到两位数。这些球员一旦加盟,都是铁打的主力,以至于在某个时间段,山东鲁能队中辽籍球员能占到半壁江山。看着心爱的球星一个一个被买走,最心痛的就是广大辽沈球迷,在他们看来,总在挖辽足的墙脚,山东鲁能这样的行为“不仗义”。

  事实上,如果职业足球市场不流动,整体水平很难提高。以李金羽为例,如果当年他一味留在辽足,在这个平台上,他还能达到在山东鲁能时期的高度吗?球迷伤心不假,但球员流动后,个体发展空间大幅度提升同样是真。由杨旭转会所引发的“山东鲁能专挖辽足墙脚”这个话题,我们邀请到了资深专家、草根球迷、辽足爱好者,在他们共同探讨之下,为外界梳理出一种理性的声音。

  本期参与者

  经济天平上动荡的亲情

  □杨树

  “辽宁山东是一家,二比二平进前八”,上些年纪的球迷应该还会记得这句曾经在1987年第五届全运会足球赛场边响起的口号。但事实上除了那一次的“默契”,辽鲁两军多年来结下的更多是“梁子”。作为两支国内足坛的传统强队,辽鲁之间的较劲似乎从未因当年“闯关东”的历史造就的亲情而减弱,但相互间球员的频繁流动也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流向是由经济天平的力量所左右的。

  十连冠时期的辽宁队无论在荣誉还是待遇上的吸引力都是巨大的,于是在那个很少有球员转会的年代才有了山东队的国脚李强和青岛籍的汤乐普加盟的爆炸性事件。但在进入职业化之后,一直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的辽足不仅逐步远离了强队阵营,对于人才的笼络和挽留也愈发无力。一个个在辽宁成长但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球员,当他们的耐心被日渐消磨,当来自外界的待遇和荣誉的双重诱惑一次次招手,实在很难再用“乡土亲情”这唯一的手段来挽留住远去的身影。

  而相比之下,山东队除了多年来一直背靠鲁能这棵大树的强有力支持外,球队本身就具备的相当实力,再加上两地历史悠久的祖籍纽带,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成为辽足的第一“挖角大户”了。而事实也证明,李金羽、郑智、周海滨们也的确在山东获得了金钱和荣誉的双重回报。

  就当下而言,1999年的冠军之争再加上杨旭的转会,让很多辽沈球迷对山东队简直“深恶痛绝”。但从职业化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多应该考虑的还是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吸引力。比如,如何形成一个像鲁能和国安[微博]那样稳定的俱乐部建制,把过去强大、但近年来已被严重忽视的后备力量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只要我们自身的造血功能足够强大,那么偶尔地输输血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能先后涌现出十连冠和辽小虎那样成批人才的辽宁足球,绝对具备成为“中国的拉玛西亚”的条件。到那时,我们既会为拥有肇俊哲[微博]这样的忠诚而骄傲,也应该不会再为杨旭们的离开而懊恼,甚至可以为更多的李强的到来而欢呼!

  利益主导一切

  □张松

  就我个人的看法,鲁能总挖辽足的墙脚这是一个对俱乐部不满的说法!如果我们俱乐部自己有钱给的起球员高额的工资,他们会走吗?我们也不能把每个辽足球员都看作是肇队那样不在乎的!

  李金羽和王亮他俩卖到鲁能都是以标王的身份去的。哪个球队像辽足这样出来这么多标王?出现标王就是证明你俱乐部没钱!只是小本经营而已!鲁能这些年在我们这里引进最成功的也就是李金羽。李金羽帮助鲁能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再说王亮在鲁能的表现也只是中规中矩而已。郑智转会到鲁能根本就不算是挖辽足的墙脚,郑智是被深圳从青年队就给买去的,他是属于在深圳成的名,之后转会到鲁能的。

  杨旭转会就我们球迷来说是很突然的。转会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杨旭和辽足续约,辽足也不可能放走他,毕竟杨旭和辽足就剩2年的合同,2年时间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这个赛季初要是不和辽足续约明年可能卖不上好价钱。就转会来说,肯定是要看球员和俱乐部两方面的原因,俱乐部会考虑金钱;球员也会考虑到谁给的工资高。我们也只能说辽足给不起更高的薪水,球员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所以说基于以上几点是杨旭转会关键原因。

  看看杨旭转会时发的一条微博,可以看的出杨旭对辽足的一份情谊,但就中国职业足球来说利益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切都被利益所主导!

  别去纠结哪个球员又走了

  □我是金超人

  你老去一个饭店吃饭,不能说你和饭店老板有仇吧,想累死他。原因只能是,他们的产品好,菜好吃,也可能是价便宜,或是服务好。

  所以,山东这十来年在辽宁和大连、沈阳这些球队中买走了十几个人,也花了几个亿,你不能说山东愿意挖辽宁的墙脚。只能用一个原因解释:辽宁这些球员真好。其实不光是山东,从当年的甲A到现在的中超[微博],有哪个球队没买过辽宁球队或辽宁籍的球员?没办法,辽宁这个地方就是盛产球员,辽宁人的身体素质在国内算好的,足球基础牢固,可用的足球人才最多。当然,这是指在国内范围内。山东来辽宁买球员也很合情。这本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现在却成了辽宁球迷心中的伤。

  有人愿意买,价钱给的也公道,我们愿意卖,这也合情合理。现在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被大家关注,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通不过去。我们培养出来的球员,凭什么就被你们买走,掉过头来打我们。像李金羽那样的,和辽宁一踢一进就是两个、三个的,然后还抹点眼泪,看上去挺伤心。你进球还伤心,当球迷的是不是更伤心啊。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辽宁球迷?

  职业足球联赛就是这样,资金为王,有钱就可以买来好球员,没有钱就留不住好球员,全世界的联赛都这样。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没有必要纠结在哪个球员又被卖了,哪个球队又来挖我们的球员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总留不住球员。

  没有钱。有些球迷认为没有钱的宏运集团是一个不称职的老板。可是,换掉了宏运集团就一定能来一个有钱的老板吗?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辽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找一个财大气粗肯在足球上砸钱的老板真不是很容易的事。就算找到一个愿意砸钱的好老板,还要考虑不职业的大环境对其的掣肘。

  足球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缩影。解决辽宁足球的问题还要从根本的体制上着手,还要从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只有辽宁改变了,发展了,辽宁足球才能换个活法。谁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包括辽宁球迷在内的所有辽宁人共同努力。这话说起来好像有点空,有点大。但是,事实如此。辽宁的未来,辽宁足球的未来就掌握在每一个辽宁人的手中。

  谁来谁走跟我们无关

  □等灯蹬等灯

  我没经历过90年那场亚俱杯的决赛。那场比赛和那座亚俱杯好像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城市和我们这支球队能够拿得出手的为数不多的记忆了。

  那时候没有职业化,也没有什么转不转会,更多的都是为自己的家乡效力,报效自己的家乡父老。背井离乡自然也跟叛徒差不多了。好在那时候都是吃体制这碗饭的,况且,人员交流到我们这不也是帮着打外国人,给我们中国争光嘛,所以那个叫李强的山东人来到了辽宁东药。

  这个山东队员帮我们拿到了那座亚俱杯,帮我们圆了梦,后来又支援了沈阳队,还当上了沈阳海狮的队员兼教练。一个山东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辽宁人民的足球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是啊,这是什么精神?不知道从职业化开始到现在,我们辽宁省的足球从业者有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甚至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不要觉得李强来了,他就是好人;杨旭走了,我们就被捅了一刀。依在下看来,我们作为辽宁队的球迷,我们都是罪人之一。试问正在看我这篇文章的阁下是如何称呼这支球队?辽足!大概很多球迷都是这个答案吧。北京的球队叫北足吗?山东的球队叫山足吗?上海的球队叫上足吗?我们把赞助商放哪了?如果我是赞助商老板,我一年投个几千万血汗钱,别说赚钱了,连个名字都没让您记住,我是不是太冤了点。其实从商业角度看,宏运的买卖确实做得也没什么不对,低买高卖,天经地义嘛。

  我们球迷呢,也看开点吧,投入的感情差不多就行,等联赛开始了,每个主场咱都去铁西凑凑热闹,跟着大伙使劲得瑟两个小时,出出汗,散场跟铁哥们再喝几杯,多爽。至于说谁来谁走,跟我们有啥关系,杨旭们赚得多少,或者辽足拿到中超或者亚冠冠军,又能分给你什么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