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史话:辉煌的基因之温哥华的故事

2015年08月06日10:13    新浪体育 微博 收藏本文
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入场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入场

  新浪体育讯  导语:温哥华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可以形容为全面辉煌。但在过去几年,人们强调的是代表团金牌总数史上最多(5块)、金牌榜排名史上最高(与瑞典并列第七位,超过俄罗斯、法国、奥地利、荷兰等传统的冰雪运动强国)这两点,而部分地忽视了其它亮点。今天,房学峰将带您走进温哥华冬奥会,向您讲述在那成绩背后中国辉煌基因的故事。

  被遗忘在“大家庭”之外的孩子

  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应该被遗忘,这应该算一个原则,但是在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却经常出现混乱,例如2010年冬奥会——

  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代表团中有91名运动员,但国际奥委会的数据却是94人(此为入住奥运会的运动员总数,实际参赛的是90人),出现这个差距是因为女子冰球和短道速滑。假如试图在中国官方媒体上找到这种差距的正解,那么就会发现:在《中国体育年鉴》里公布的数据,显示刘秋宏是代表团成员而参加了女子500米比赛的赵楠楠则不是;而在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中,女子的六位选手倒是都得到了正确的显示,但男选手却错了,参加了500米、1000米和接力比赛的运动员马云峰被写成了教练员。此外,还有两位女子冰球运动员没有被算在中国代表团名单中。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统计,中国参加历届冬奥会的运动员人数依次为——

  1980年,24人;

  1984年,37人;

  1988年,13人;

  1992年,32人;

  1994年,24人;

  1998年,57人;

  2002年,66人;

  2006年,76人;

  2010年,94人;

  2014年,66人。

  从这组数据里不难看出:参加温哥华冬奥会的中国运动员人数(94人)是历史上最多的,实际参赛的人数(90人)则第一次和唯一一次进入了各个国家的前十位(索契冬奥会时,中国的运动员人数与斯洛文尼亚并列排在各代表团的第十五位)。

  受惠于极致的“奥运战略”

  在我看来:中国代表团之所以能在温哥华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根本原因在于“奥运战略”发挥到了极致,虽然体现在冬奥会成绩上,但和北京夏奥会的举办不无联系,那几年、是国家体育总局最风光的日子。在这方面,温哥华大获全胜的短道速滑队的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我看来有三条成功的经验——

  首先是强大的全面保障。

  《奥林匹克宪章》里有这样一个概念:“居住在奥运村的随队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由于夏季奥运会参赛选手较多,因此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对各代表团“居住在奥运村”的工作人员数量就做出了比较严格的限制,相比之下冬奥会的运动员人数要少得多(最多的是2014年的2873名运动员),通常情况下又会有冰上和雪上两个奥运村,这样一来,对“随队官员和工作人员”的数量也就不那么苛求了。

  所以从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开始,中国代表团的运动员和非运动员比例都达到了1比1,到温哥华冬奥会时,中国短道速滑队保障团队的人数甚至高于运动员人数,以致于部分工作人员不得不住在奥运村外和不得不“落榜”代表团名单。

  庞大保障团队的存在当然不是人浮于事的,这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才叫“术业有专攻”。而比团队保障更重要的,当然是训练和比赛条件的保障、经费和物资的保障,等等。

  其次是较高的管理水平。

  为那支短道队服务的管理人员包括国家队的专职领队杨占武、专职副领队王春露和短道部部长于海燕,两位已经升任中心副主任的前任领队蓝立和佟立新则在较高层面上参与着队伍的管理工作。

  今天看来,在不无内隐外患的情况下,温哥华冬奥会周期短道队的管理总体上是很成功的,达到了众志成城和团结一心,其中的经验,被杨占武领队总结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是否引起了业内人士足够的重视,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是杰出的金牌教练:李琰。

  “福帅”为什么是李琰?

  在成功地执教中国队参加两届冬奥会之后,“福星”、“副帅”的说法几乎成为李琰这个名字的代词——

  温哥华冬奥会,李琰的成就不仅在于率队赢得了女子项目的全部四块金牌,更在于中国队获得的全部奖牌都是金牌,这在世界体育史上是一个难得到极点的小概率事件,是多少人几世修行也换不来的造化;

  索契冬奥会,中国队的奖牌数超过上届但金牌数却少了两块,看似李琰的神话回归了平常,但李坚柔能以那样一种方式夺冠,却又增加了李琰故事的神话色彩,此外,中国男选手重新具有的冲击力,也非常令人欣喜。

  考察了李琰的经历就会发现:“福星高照”的背后是李琰与众不同的奋斗史,其中包含着与众不同的艰辛与敢为人先的智勇——

  在中国体育界,任何项目的第一代运动员都能在“体制内”找到还算不错的归宿,与李琰同时代的运动员就是这样:恰逢短道速滑刚刚在中国开展、成绩又不错,使得这批选手退役后大都顺利地当上了教练或者官员,除非他们不愿意走这条路。

  但李琰则不同,她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体制外”生活,进入了大连市地税局,之后在2000年,当她获得执教斯洛伐克队的机会时,则义无反顾地回归了她原本的专业——我们不妨这样想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并非所有优秀运动员都愿意进入一所大学学习一个和体育无关的专业;其次,并非所有优秀运动员都能主动地把掌握外语作为自己的人生必修课;最后,并非所有短道速滑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能勇于迈出到国外执教这一步,何况是去一个叫布拉迪沃斯拉发的地方,它虽然是一个新国家的首都、却显然没有大连大和没有在大连生活得更悠闲惬意,我相信中国冰雪界对这个国家的认知,不会超过四平和鸡西。

  斯洛伐克的男子冰球队是一支世界劲旅,短道速滑的水平却很低,李琰执教之后使其水平在一年之内迅速提升,代表人物是乌扎-马图司(Matus Uzak),2002年,他在李琰的带领下、成为第一位和唯一一位参加过冬奥会比赛的斯洛伐克短道速滑选手,之后他又参加了都灵冬奥会。

  李琰的执教才能就这样得到了业内的认可,盐湖城冬奥会后她前往维也纳执教,但几个月后就得到了美国滑冰协会的一份工作合同。

  在短道速滑运动兴起之初,美国选手具有很高水平,获得了第一次世锦赛的男子全能金牌,其女选手Cathy Turner则在这个项目第一次进入奥运会时以百分之四秒的优势击败李琰获得金牌,其后又在1994年冬奥会上令张艳梅蒙羞蝉联金牌。

  但那以后,短道速滑进入了中韩时代,美国队则步入低谷,虽然阿波罗在盐湖城赢得了一块1500米金牌,但是在2002年到2004年世锦赛上,美国队几乎一无所获。在这个过程中,李琰在美国队里的地位逐渐上升,到2005年北京第二次主办世锦赛时,阿波罗已经能和安贤洙分庭抗礼,获得了包括二块金牌在内的四块奖牌,随后在2006年冬奥会上,阿波罗获得了包括500米金牌在内的三块奖牌。

  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都灵,李琰的执教能力和指挥水平都被中国短道的管理者蓝立和佟立新等看在眼里并且印象深刻,在他们看来:既然中国本土教练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既然队伍里存在着若干不稳定因素,邀请李琰以外教身份回国执教就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在2006年初夏,她回到了阔别12年的中国国家队。

  值得一提的是,李琰并不是具有中国背景的唯一一名“国际教练”,与她同时,郎平、李犁、乔良、王秀丽等,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成为了国家队的主要教练,中国出品的“国际教练”,以自己的勤奋和智慧赢得的尊重,是一个在中国经常受到忽视和曲解、却在专业领域得到普遍认可的现象了。

  总之,有过这样丰富精彩的专业经历的李琰,在率领中国队期间取得的荣誉,不是“福星高照”、而是“天道酬勤”……(房学峰)

第十五期(冬奥史话:诚实的代价之叶乔波和薛瑞红的故事) 

第十六期(冬奥史话:短道速滑名将杨扬在盐湖城的突破) 

第十七期(冬奥史话:速度滑冰之另册男人的故事)

第十八期(冬奥史话:共舞的风流之双人滑的故事)

第十九期(冬奥史话:短道速滑名将的转型的故事)

第二十期(冬奥史话:不懈的攀登之男子单人滑的故事)

第二十一期(冬奥史话:遗产的争夺之冬奥会与登山的故事)

第二十二期(冬奥史话:都市的冰雪之冬奥会申办的往事)

第二十三期(冬奥史话:文化的竞争之花样滑冰的故事)

第二十四期(冬奥史话:都灵的英雄之都灵冬奥会的故事)

 

文章关键词:冬奥会温哥华李琰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