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0日,全马选手正穿越东湖之上的双湖桥 记者胡九思 航拍
“上马”“厦马”“北马”“沈马”“郑开马”……各种“马”正在全国兴起。
两个多月前,武汉马拉松举行,吸引6万人报名,创下当时国内报名参赛人数之最。
马拉松赛事为何在中国火了起来?为什么城市竞相主办马拉松?
针对这些话题,长江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家体育总局专家鲍明晓,请他畅谈马拉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访谈︼
中国马拉松赛事仍供不应求
记者宋磊 通讯员刘虹
从精英体育到全民体育
鲍明晓主要从事体育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国内疾速增长的马拉松赛事,他坦率表示“有点突然”“很吃惊”,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据他了解,去年在中国田协正式备案的马拉松赛事有134场,加上各种中小型赛事,中国境内一年举行的马拉松可能多达千场以上。赛事的激增培养出一大批跑友,“有人统计过,全国大小‘跑团’有将近5万个,每个团都有一大帮拥趸。”
这表明,马拉松赛事受到了现代城市人的普遍欢迎,城市兴办马拉松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
“2008年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首次超越美国,位列世界第一。正是从那以后,中国体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从精英体育转向全民体育。”
在鲍明晓看来,马拉松等户外运动有利于全民参与,现代人大多远离大自然,心中怀有对乡愁的眷恋,马拉松运动顺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时,城市化进程推动现代体育发展,让运动成为主流文化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鲍明晓观察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跑友水平一般,但舍得花上千元买专业跑鞋、运动衣;各地“跑团”成为一个社交平台,人们以跑会友,建立人脉;马拉松参赛者喜欢自拍,在“朋友圈”晒照片,以马拉松“秀”个性,“马拉松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活得更开心,更有活力”。
大城市办大型马拉松合情合理
读+:为什么突然那么多人爱上了马拉松?
鲍明晓:我一直觉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社会现在一部分人已经步入了小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家吃饱穿暖了需要追求精神上的东西。跑步是简单的、低门槛、对精神和身体都有帮助的运动,发展起来理所应当。
有一些企业家和公众人物先跑了起来,吸引了很多公众眼球。像毛大庆,还有陈大发、张钧甯,正能量传播起来是润物细无声的。跑着跑着,你自然而然就想进一步参加一点跑步赛事了。当你进了这个圈子,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跑友之间互相结伴,约一场赛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你发现周末约人吃个饭看个电影唱个歌越来越没什么意思,跑个马拉松,收集一块漂亮的奖牌,用脚步近距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城市,好像看起来境界稍微高那么一点点呢。
读+:截至今年6月1日,全国马拉松比赛已办了193场。你怎么看这个数量?
鲍明晓:对我国来说,一年一两百场马拉松赛事,一点不多,甚至仍不够。中国人口基数大,人们参与马拉松的缺口仍很大,很多马拉松爱好者苦于名额有限、报不上名,只好跑到国外参赛,说明马拉松的供求仍不平衡。随着马拉松影响力的提升,参与人数的增长,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数量一定还会多次爆发。
读+:可不可以这样,每个城市都来办马拉松?
鲍明晓:马拉松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普及,只是我们原来把它叫元旦长跑、全民健身跑等。每个城市是否都需要一场马拉松我不敢说,但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上广、包括武汉,具有产生国际影响力的能力,举办大型马拉松合情合理。但一些中小城市都如法炮制,就显得过于浪费了。马拉松在中国的发展要分层分级,每个城市需要符合自身定位的马拉松,我更希望看到有地方特色的马拉松更多涌现。
马拉松考验城市综合能力
读+:很多城市办马拉松赛,是想打造“城市名片”。马拉松为何能担当起这种功能?
鲍明晓:马拉松是唯一一个可以完整展示城市风采的体育运动。通过视频直播,马拉松可以把城市建设、自然风景、历史人文、市民风貌全部展现给观众。宣传推广城市,马拉松传播效果最佳。
另外,马拉松运动特点突出:参与人多,线路长,这对一个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交通应急能力都是考验,也是对城市综合能力的最好检验。
如果一个城市能举办万人以上的大型马拉松赛事,其城市管理水平也一定不俗。所以,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希望用一场高水平的马拉松来提升、展示、证明自己城市的综合实力。
读+:什么样的马拉松才能真正成为“名片”?
鲍明晓:对一个城市来说,不是办一场马拉松就能打造一张“名片”,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群众基础、历史承载。比如横渡长江运动就是武汉特有的“名片”,因为有历史、有情结。
很多城市没有路跑的文化传统、人群基础,举办的马拉松参与者以外来人群为主,这样的马拉松赛事可以是宣传城市的手段,但称不上城市名片。
另外,城市要用健康跑、心灵跑等多种路跑活动的开展,提高市民的参与热情,让多种层次的路跑活动汇聚成马拉松文化,而不是一年办一场马拉松就完事了。
专业化运作是趋势
读+:和别的体育项目相比,马拉松为城市带来的产业机会有哪些?
鲍明晓:大多数情况下,体育产业靠“明星”掏消费者口袋的钱,但马拉松是个例外,它是全民娱乐的体育项目,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选手,这个产业其实打造了一个跑步的生态圈。
马拉松产业可以包括运动装备、跑步培训、跑友俱乐部、运动诊疗康复机构、跑步食品饮料等,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经济增长点,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读+:那些成功的马拉松赛事是如何炼成的?
鲍明晓:马拉松比赛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需要专业化的团队组织完成。厦门马拉松连续多年获国际田联金标荣誉,据我所知,这个赛事的背后是专业化运营团队。今后,马拉松专业化运作是个趋势。
虽然国内马拉松比赛很多,但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屈指可数。北京马拉松历史最长、影响力最大,此外厦门马拉松、扬州半程马拉松、郑州马拉松也成长很快。这些马拉松的共同特点是有多年举办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口碑。所以,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城市的持续坚持。
武汉人的性格有马拉松精神
读+:你对“汉马”有什么建议?
鲍明晓:在很多人印象中,武汉最有全国性影响力和历史文化积淀的体育项目,是横渡长江。我认为,“汉马”不妨加入长江横渡环节,水陆双栖马拉松将更有武汉味道。
全国各地马拉松比赛同质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各地可以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武汉举办马拉松要凸显城市特有的文化。
任何一项品牌体育赛事都需要时间沉淀。我发现,很多国内赛事坚持不了两三年就消失了,而赛事大多要坚持10年以上才能形成品牌。“汉马”做强重在坚持。
读+:你觉得武汉还有哪些文化精神可以注入到马拉松赛事中去?
鲍明晓:文化概念包罗万象,其中很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我眼中的武汉人勇于拼搏、敢为人先,骨子里有股硬劲,这和马拉松咬牙坚持、不到终点不放弃的精神是一致的。武汉人的性格有马拉松精神。把这些文化中相通的东西打通,马拉松自然会形成代表一个城市鲜明特征的文化。
读+:对于城市与马拉松的互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鲍明晓: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马拉松运动对城市文化是一个丰富、补充,二者之间是有联接的。马拉松文化能更好的引导市民去理解城市文化,但这需要做一些工作,有意识引导民众去参与马拉松或路跑,影响他们的生活,这样,马拉松文化才真正起到作用,因为文化是扎根于生活的。
以体育为荣的城市文化在扩展
“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是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最好途径。”鲍明晓多次赴美国考察,对此深有体会。
美国西南部小城圣安东尼奥,如果没有著名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球队“马刺队”,这座城市迄今不会有多少人知晓。美国中部城市印第安那波里斯,是一个没有多少魅力的工业城市,但就因为它是“印第500”汽车赛的举办地,每年吸引了众多旅客前往。
“美国人常常这样总结:只有体育比赛,才能把城市放进世界影响力的地图中。”
在欧洲考察时,鲍明晓发现,人们要是把某座城市称作钢铁之城、汽车之城,城市管理者往往会很不开心,而要是称其为体育之城、运动之城,对方往往能开怀大笑。
如今,英国人把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谢菲尔德称作四大运动城市;而此前,这四座城市的标签是“工业重镇”。现在,后面这个头衔让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纽约在美国称不上整洁、漂亮,但为什么让那么多人向往?马拉松等赛事形成的多元城市文化作用很大。”鲍明晓说,纽约马拉松综合排名世界第一,让纽约不再仅是世界金融中心的重镇,而增添了体育名城的口碑。
鲍明晓介绍,以体育为荣的世界城市文化,深深浸染了中国城市和中国人内心,助推了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扩展。
是运动,更是社交
以前人们都说,跑步是孤独者的运动。马拉松的持续发展,在改变这种观念。
鲍明晓注意到,跑步,尤其跑马拉松,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时尚潮流。
“当长跑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它给你的生活增加了很多东西。你会去了解这项运动的注意事项,会去了解跑姿,会去学习很多很多新的东西。而这些新的东西,会给你枯燥繁忙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色彩,会给你带来新的朋友。”
此外,参与马拉松的人,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感动”。比如志愿者给自己加油,老百姓在宽大的马路边夹道欢呼。“还有从身边路过的跑友,看到你断断续续的步伐时,会无私地给你鼓励”。这种运动,实际上成了一项社交活动。
欧美一些城市的马拉松都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历史,他们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体系、流程规范。鲍明晓认为,每个事物的成长都需要过程,马拉松在中国城市的推广也是一样。
︻手记︼
让城市运动更接地气
记者宋磊 通讯员刘虹
这次记者采访到鲍明晓,是借了一个便利:他刚巧来到武汉,到省图讲座。
讲座互动环节,一位观众问他:国内城市的马拉松举办了很多,都是外国选手夺名次,中国选手水平普遍不高,如此频密的比赛有何意义?
鲍明晓微笑回应:国内专业运动员的主要任务是备战大型国际赛事,参加马拉松赛事的目前还很少,因此这给了外国职业马拉松选手很多机会,“但这的确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需要提倡国家专业运动员在非备战周期参与大众体育赛事,让城市运动更接地气”。
讲座完后,鲍明晓告诉记者,以往他的讲课主要面对体育从业者,为普通市民讲马拉松,还是头一回。“观众对马拉松的质疑或叫好,都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鲍明晓说,人们对马拉松越是不了解,越需要进行引导,让暂时不理解的人们对城市的新变化有一种包容心。
鲍明晓坦言,中国体育研究界对马拉松重视不足,“作为中国体育发展一个阶段性突出现象,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城市马拉松的发展。”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