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用掌声为傅博送行

2013年07月29日15:40  新民晚报
傅博干得不错,但不能过分夸大他的作用傅博干得不错,但不能过分夸大他的作用

■ 傅博干得不错,但不能过分夸大他的作用图 IC中国队在东亚杯上的完美救赎,引出当下一个热门话题:临时代理主帅傅博,该不该转正?

  有着“八天主帅”之称的傅博,确实干得不错。国足在韩国的强势爆发,与1比5惨败泰国时形成“天壤之别”,令无数人惊呼:这样的本土教练,简直比卡马乔之流好用得多。留下他吧!

  但中国足球从来没有所谓的“救世主”。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如果有,那一定是人们一厢情愿。

  积极变化固可喜

  傅博不容易。谁都知道,出征首尔之前,国足几乎被“扒光”,连底裤都输没了。

  但即便是最乐观的预言家,恐怕也想不到,这支临时组建的国足,能够表现得如此惊艳。

  国足的变化,谁都看得到,这其中,自然不乏主帅傅博的功劳。他召回多名被遗忘的老将,尝试不同的人员搭配组合,在战术上也作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比如重拾高洪波时代的技术流路线,这在昨晚表现得尤其明显。

  但相比卡马乔时期,国足最重要的变化,并非技术而是心理——从人见人欺的“喜羊羊”,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虎狼之师”,见谁都想咬一口。可见,傅博是一名心理调节高手,他把一支人心涣散、濒临崩盘的球队捏合成斗志昂扬的铁军。而这,也是土帅相比洋帅的一大优势:在交流和沟通上更少一些障碍。

  难怪,从来只会骂国足、在首场比赛之前还不知道傅博名字的“棋圣”聂卫平,现在居然都改口振臂高呼:傅博该转正了!

  赢球意义别夸大

  人在极度兴奋和喜出望外时,都容易失去冷静。

  正如韩国名帅李章洙所言——足球场上有句俗话,“胜利和失败都是骗子”。深陷于失败,容易自暴自弃。陶醉于胜利,也容易懈怠。

  东亚杯开打之前,便有很多圈内人士预测,不管谁来当主教练,中国队的结果都不会太差。1比5之后,国足所面临的舆论环境、高层的重视程度,队员的复仇心态,都不可同日而语。这其中,有退无可退的自救因素,也有如恒大“国脚八项规定”等的激励作用。短短十来天的时间,即便穆里尼奥,也不可能彻底改变中国队,傅博更不可能。国足的逆袭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傅博更像是其中的一个零件。他干得不错,但使命可以结束了。

  欣喜若狂的人们该清楚地看到,日、韩、澳的海外大牌球星全部缺席,基本是以二队甚至三队出战。以东亚杯的比赛性质,恐怕任何技战术分析都没有实在意义。说得难听点,人家根本不屑和你玩,态度自然完全不同。他们当这是练兵场,而我们却把它看成了世界杯。

  所以,考虑到种种因素,过分夸大胜利的意义和主帅的作用,无异于自我意淫。

  摇摆不定留鸡毛

  傅博做得够好,却并非最好。

  请看看他的两位前任。2005年,朱广沪率队在东亚四强赛上捧杯,完成中国足球首个洲际性大赛冠军的突破;2010年,高洪波同样以不败战绩夺冠,并且还留下3比0完胜老冤家韩国的经典一战,一举捅穿“恐韩症”的窗户纸。

  无论朱广沪还是高洪波,都带领国足在这项赛事中实现了“第一次”。但他们的结局也惊人相似:在短暂的高潮过后,留下一地鸡毛。他们手中的中国队,别说世界杯预选赛出线,甚至连亚洲杯小组出线都成难事。

  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对国足的本土新帅而言,他们几乎都是在东亚杯达到顶点,随后却是以加速度做“自由落体运动”。过去这么多年,中国足球总是逃脱不了高开低走的宿命,哪怕你再不愿意相信。所以,东亚杯的强势已经被证明更像是一个绚丽的肥皂泡,时间一长就会破。

  如果再来回顾一下,从1991年起20多年间中国国家队的历任主帅,就更有“意思”:徐根宝—施拉普纳—戚务生—霍顿—米卢—阿里汉—朱广沪—杜伊—高洪波—卡马乔—傅博。除了“神奇的米卢”是特例外,国足主帅基本总是在重复“土—洋—土—洋”的规律。土帅不行,换洋帅;洋帅败了,再换土帅,反复折腾,摇摆不定,结果成绩越换越差,越差又越喜欢换。

  不可否认,本土教练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定优势,但从长远来看,国家队层面更应该选择请适合中国足球的高水平外教,这条路不该再反复。中国足球在亚洲都属三流,迫切需要汲取世界的先进足球理念。

  所以,可以给傅博掌声,但别就此天真地认为,他能拯救中国足球;别到梦醒时分才发现,这只不过是梦一场。

  本报记者关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