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强:娱乐圈跳水是幸事

2013年04月03日18:26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想像一下,站上跳台,别说最高的十米台,就是五米台,要你纵身跃入泳池,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训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学游泳的时候,多少都有过类似体验。我上过五米台,没有勇气跳下去。跳板比跳台更可怕,晃晃悠悠,起伏难定。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那个关于跳水的恐怖片段,更让我平添几分对跳水的敬畏。

  2000年在悉尼,我在最近距离观看了熊倪最后一跳夺取金牌的历史性场面。结合起自身体验,这一时刻足够令人心折。一定程度上,跳水和高尔夫[微博]、斯诺克[微博]有相通之处:竞技者是在和对手竞争,但更是在和自己竞争,只有控制自我、战胜自我,才能获得胜利。战胜自我,不就是运动精神的人文诉求。

  跳水又是一项充满艺术美感和形体表达张力的竞技运动,所以在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中,它一直是现场观众最多、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虽然这样一种个人项目很难走上职业化市场道路,然而由于跳水的独特呈现效果,以及内里蕴藏的运动人文精神,这项运动从不用担心奥运会项目身份和生存危机。

  哪怕这的确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项目,想要大行其道、风行社会,难度会很大。

  于是两档即将在两大卫视登场的重金投入的跳水真人秀节目——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以及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让人充满向往。只要上各大门户娱乐频道扫一眼,就能看到关于这两档节目连篇累牍的报道:田亮[微博]在《中国星跳跃》担任专业指导;包小柏耳膜穿孔;黄征苦练三米板;陈楚生大腿瘀青;阿Sa张柏芝埋头用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暖场效果非常好。虽然我还是分不清哪些明星在哪一档跳水节目里起跳,但娱乐明星的聚众效应,让跳水真人秀成为这段时间你无从回避的新闻。

  尽管跳水本身在节目中只是一项工具,尽管两档节目开播后都被鄙夷为噱头,我仍然觉得,这些节目的出现,是跳水的幸事,也是体育的幸事,尤其在中国目前的体育环境下。

  韩庚跳六次千万报酬、张柏芝四十万一集、俞灏明百万一跳……这些流转于坊间的传言,既为这两档节目增添了吸引力,又刺激着众多媒体的反感情绪。在节俭成为大背景之际,两档真人秀节目以如是疯狂的成本来吸引明星,从而吸引大众眼球,未必符合所有人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在我看来,这两档节目虽然以收视率和广告销售回报为考量标尺,但至少是以跳水的形式完成。对一个严重缺乏运动时间和投入、极度非体育化的社会来说,选择跳水为节目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是一种勇气的体现。

  这两档节目的出现,和英国BBC在2012年秋天推出的跳水名人秀(Splash!)关联多大,我尚不知晓。英国的这档真人秀,第一季并不成功。中国媒体以往运动主题的真人秀,似乎也没有成功先例。但真人秀只要不过度渲染明星名人的参演成本、鸡零狗碎的娱乐八卦,让观众真正欣赏到运动之美,那就是运动的成功。

  这样的运动推广手段,甚至会比年复一年在“两会”前唱“打开学校大门”、“给孩子们更多运动时间”要有效。在中国,正面灌输、行政督导都完不成的任务,交给娱乐或许是值得尝试的解决方案。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颜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