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体育不应再玩“关起门来的游戏”

2013年01月26日22:05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沈楠、王集旻

  职业球员李娜带着左脚踝的绑带,在一场意外不断的比赛中,以职业而英雄的方式完成了两年内的第三场大满贯决赛。

  一次冠军两个亚军,最高世界排名第四,这恐怕已经超过了李娜走出体制时所有人的最高预期。职业体育的魅力和蕴含的能量,在年近31岁的李娜身上,得到了绝好的展示。

  就在李娜抹干泪水第二次捧起澳网亚军银盘的时候,船长郭川已经在大海上独自和风浪斗争了70天,成功跨越了“海上珠穆朗玛”合恩角。如果按计划顺利完成下半段航程,他就将创造新的航海世界纪录。

  这个超过35岁才投身极限帆船运动的北航高材生,并不是唯一一个让体育融入生活、在运动中追求自我价值的普通中国人。电视里的体育比赛,已经无法满足大众,参与逐渐代替观赏,成为普通人对体育的第一需求。

  李娜和郭川,代表着中国体育发展的两个方向,竞技职业化、参与大众化。但这两条路上,都有各自的荆棘。

  姚明是中国诞生的第一位国际级职业体育明星,之后短短数年,除了被公认为具有相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李娜之外,斯诺克的丁俊晖、高尔夫球的冯珊珊、拳击的熊朝忠相继在各自的国际职业赛场上打下一片天地。就在三天之前,31岁的“奥运拳王”邹市明宣布正式进军职业拳坛,追寻拳王金腰带的梦想——中国竞技体育中的职业化个体和元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壮大。

  二十多年前,当市场经济开始在社会主义中国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体育也在艰难地突破自身的束缚。自足球率先试水职业化以来,篮球、排球、乒乓球、围棋、羽毛球等也都纷纷开启俱乐部联赛,但在奥运战略内部打开通道,给予专业运动员以真正走进国际潮流机会的是女子网球。

  她们中的顶尖者李娜,用惊人的成就、在跌宕起伏中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勇气,以及迷倒国际传媒的风趣回报了这个突破性的决策,成为职业化转型的成功范例。

  但职业化的道路并不容易,职业化最早的中国足球仍然是半职业的怪胎:行政机构管理职业联赛、职业联赛服务于政绩要求;名为职业联赛,却罔顾市场经济规律。在这样扭曲的运行模式下,联赛、国字号、青少年培养都难有实质进步。其他项目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现象。

  而在大众体育方面,群众的体育资源和需求仍严重脱节,青少年体质日趋下滑、个别学校甚至被迫取消长跑。这也再次给中国体育敲响警钟。

  在转型的路上,中国体育仅仅看到了一丝曙光,前头依然有种种障碍需要去征服。体育关乎教育、关乎民生、关乎经济,“关起门来的游戏”玩不了多久了。(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