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体育 下一站更好

2012年12月26日09: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辉煌时需多思,平常中见深意。

  2012年的中国体育,辉煌首推伦敦奥运。    

  伦敦奥运会,中国的奥运金牌数累积突破200枚。但欣喜之余,人们也意识到,金牌数目的叠加已不再是丈量体育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尺,也不再是评判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放在社会发展、时代前行的坐标系中衡量,中国体育正在发生或显或隐的转型。这种趋势,见于体育管理部门的思路,见于民间体育组织的兴起,见于奥运冠军等体育人的公益行动,见于国内职业联赛的火爆以及相关问题。同时,人们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担忧,对体育产业加快步伐的呼吁等,共同勾勒出中国体育发展方向的轮廓。

  体育当有多元模式、均衡发展,这不仅是对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的反思与回应,也是为了推动体育更好地融入现代化进程。2012年的中国体育,不仅看到辉煌,还应看到平常。

  奥运与民众

  伦敦奥运会留在了2012年盛夏的记忆中。

  人们大概已很难记清夺得奥运金牌的中国运动员都是谁,但是依然能记住孙杨气吞万里如虎的激昂瞬间,记住刘翔黯然神伤告别的悲情时刻……诸多画面烙印在脑海中,构成了人们对伦敦奥运生动而难忘的记忆,都是中国体育奉献给国人的宝贵财富。

  从1984年到2012年,8届奥运会,中国健儿已稳定在世界最强竞争者的行列中。展现国家形象、振奋国人精神,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的中国竞技体育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中国体育正在努力拓展更为开阔的视野。

  也是在2012年,延续半年之久的首届上海市民运动会,打开了另一扇窗。

  从传统的市运会到市民运动会,增添的这个“民”字,被视作上海体育创新和转型的新起点。往年的市运会,算上工作人员参与者不过2万人次,而首届市民运动会的参与人数达到600多万人次,举办各类各级赛事活动3812场。让体育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成为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民生任务。

  “阿拉(我们)的奥运会”,这是上海人对市民运动会的爱称。办在身边、办在平时、开门办赛的思路,促进了上海健身人群的结构性变化。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健身人群,现在多了青壮年和青少年的身影。上海市民体质综合指数近年来蝉联全国第一,这块“金牌”,挂在2300万市民的胸前。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体育人文学者任海认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由“强国体育”向“惠民体育”转变,“中国体育经历了自上而下组织动员、赶超发展的阶段。现在,则应当建立起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

  冠军与孩子

  12月18日,中国奥委会“奥运健儿公益服务大行动”第八站来到北京中关村一小。奥运冠军陈一冰、陈中等人来到孩子们中间,带领他们一起感受体育带来的欢乐。

  在过去这个奥运周期中,中国奥委会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体现在市场开发的签约总金额上,也体现在诸多公益行动中。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部副主任力航表示,组织奥运冠军走进校园、社区,是在延续和发扬冠军的“金牌价值”,更好地回馈社会。同时,孩子们和冠军近距离接触,也是激发他们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对一名运动员来说,站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意味着攀上人生追求的巅峰,但这并不是终点。

  伦敦奥运会后,中国体操队展开“快乐体操”行程,前往四川等地的学校,与孩子们交流互动。在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看来,“快乐体操”不一定非得以夺取金牌为目的,早期专业化训练也不可取,“我们想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操或者其它运动中来。”

  任海认为,人们对“竞技体育”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些狭窄,“竞技体育存在于各个层面的比赛中,大到奥运会,小到班集体。”参与体育运动,让孩子们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习如何面对胜利和失败,这对青少年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很有帮助,“这才是体育的真正价值。”

  在奥运会后纷至沓来的社会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奥运冠军选择走进青少年中间。“陈一冰百所高校论坛”就是这名体操冠军的自主行动,“我虽然有奥运冠军的头衔,但也是个普通青年。我认为精神的力量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我想亲自告诉大家,专注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是明星,是英雄。”

  这样的互动,不止是对学生们的鼓舞,对于冠军来说,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舞台。从夺取奥运金牌,到传播奥运精神、激励他人成长,人生追求的“转型”,搭起了冠军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也打开了运动精英们相对封闭的成长圈子,在更广阔的社会中找到了更坚实的价值坐标。

  金牌与市场

  人们常把奥运金牌大热队伍称为“梦之队”。

  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队就是这样的“梦之队”。

  伦敦奥运会后,常胜之师中国乒乓球队喊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口号,其核心理念,在于从传统的单一训练、竞赛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乒乓球运动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已经创办了12年的乒超联赛,虽然有世界顶级运动员压阵,依然难言繁荣。上座率、收视率、市场开发等方面始终不温不火。以奥运金牌为金字塔顶端的发展模式,很难应对来自市场的挑战。

  羽毛球也面临着类似的发展瓶颈。伦敦奥运会首次包揽5金,羽超联赛依然处在裹足不前的境地。

  金牌与市场,不会自然地画上等号。这其中,需要什么样的平台去承载和转换?

  伦敦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表示,世界主流竞技体育价值观并不仅限于奥运会,虽然奥运会是一个重要方面,但“职业体育是一个更高端、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领域,其水平对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体育强国,尤其重要。”

  2012年3月,北京金隅男篮首夺CBA总冠军。春寒料峭时节,篮球成为北京最热门的话题,能容纳1.8万人的北京万事达中心座无虚席。职业体育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巨大的魅力。

  但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初夏,足坛反赌扫黑重拳出击,中国足协管理层大范围牵涉其中。曾被视作“职业体育改革突破口”的足球,走到被球迷和市场抛弃的边缘。

  职业体育是一块诱人的蛋糕,当社会各方力量被吸引进来,当越来越大的利益空间产生,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突破固有体系,创新发展?需要对职业体育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并加以遵从。

  中国体育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金牌经验,但在职业体育面前,还是个小学生。

  体育与文化

  体育可以承载一个民族的梦想。

  我们的民族,曾经期盼洗去耻辱,曾经推动发愤图强。直到2008年,五环旗升起在“鸟巢”上空,中华民族百年梦圆。

  这个梦很大,关乎国家;这个梦也很小,具体到每个人。

  2012年初,吉林举办全国冬运会,提出“文化十二冬”的理念。简言之,就是要让百姓享受办赛成果,让大赛接地气、聚人气。一个能够形成文化内涵的赛事,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

  体育文化的形成,既来自健儿的拼搏,也来自“草根”的参与。

  2012年末,北京市上百个体育社团的代表聚在一起,热议实体化成效。北京市社会体育组织的培育在过去几年有了一定发展,民间赛事方兴未艾。

  任海认为:“体育发展需要吸纳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力量,三者之间以什么样的形式连接,社会体育组织不可或缺。”

  民间力量助推全民健身梦想,体育的未来少不了孩子们的身影。

  2012年,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担忧,不止一次地触动人们的神经。多地取消学生中长跑比赛,北京高中毕业生体检合格仅一成多……梦想之基建立在这样的现实之上,距离成功只会越来越远。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这正是一个社会体育文化涵养与发扬的根系所在。

  让体育服务于人的发展,让生活中的体育热闹、鲜活、充满生气,这样的梦想并非高不可攀,不仅在奥运赛场,也在你我身边。

  2012,有无数这样的梦想诞生、成长。它们的未来,需要在中国体育坚定而深刻的转型中找到沃土。(本报记者薛原 范佳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