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索契3月6日体育专电题:让体育激发残疾人的生命活力——访索契冬季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赵素京
新华社记者刘越韩梁郑清斌
2014年索契冬季残奥会即将拉开大幕,10名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将投身这场盛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赵素京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称,无论运动员们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体育运动来康复身体、融入社会、激发生命活力。
赵素京首先介绍了本届冬季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阵容。10名来自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运动员将参加越野滑雪和轮椅冰壶两个大项的比赛。“我们的队员都是业余选手。他们当中有工人,也有社区工作者。索契冬季残奥会前,运动员们进行了4个月的集训,提高了技术水平,积累了国际比赛的经验,”她说。
据悉,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专门给冬季残奥会代表团进行了动员,鼓励运动员们在赛场上表现出最好的状态,向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进行挑战,展现出残疾运动员的特殊风采。
受地理环境、体育器材等条件影响,中国残疾人冬季项目起步较晚,开展并不普及,水平也与国际强国的差距甚大。从2002年盐湖城冬季残奥会上首次派代表团参赛至今,中国代表团尚未实现奖牌零的突破。但在赵素京看来,对于残疾人来说,并不是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赢得什么奖牌,而是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康复身体,参与社会生活,激发生命活力,无论冬季项目还是夏季项目,这三点至关重要。
“我们的目标就是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与冬季项目,也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帮助残疾人进行体育活动,”她说。
北京和张家口已经提出申办2022年冬奥会。根据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协议,若申办成功,2022年冬季残奥会也将落户中国。赵素京说,这对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尤其是冬季项目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她说:“无论场地设施、体育项目设置、还是宣传等,都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残疾人运动。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对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不理解,也有一些残疾人不好意思在公众场合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是残疾人康复健身、融入社会的非常好的途径。我们也想借助大型活动的机会,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也让更多人关心、关注残疾人。”
此外,申办冬季残奥会还能够从硬件上推动中国残疾人冬季项目的发展,高水平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将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赵素京表示,如果社会环境、硬件设施得以改善,加之广泛的群众基础,残疾人冬季项目整体提高指日可待。
赵素京认为,残疾人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也为健全人传递着“正能量”。“对残疾人来说,残疾是伴随他们终生的,有的困难是一辈子都克服不了的。可即便这样,他们依然乐观地生活,积极地拼搏。所以残疾人运动会不单单是残疾人的盛会,对于健全的人来说,也有启迪意义,”她说。
赵素京说:“人们常说,体育运动是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有很多残疾人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运动不仅仅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关键是解放了他们的内心,这是最为重要的。在残奥会的赛场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强者。”(完)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