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山世界大运会随笔:俄罗斯的通天塔

2013年07月11日10:51  新华网

  新华社喀山7月11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王集旻

  喀山大运会已进入第六个比赛日,无论是前来参赛的运动员,还是报道赛事的记者几乎有同样一个感受:会讲英语的俄罗斯人少之又少。在各个比赛场馆,这种情况或许会好些,因为志愿者都是当地大学生,但能无障碍沟通的志愿者也并不多见。而如果是在市区活动,无论在哪一种场合,你都会遭遇LOST IN KAZAN(迷失喀山)的困境,因为俄罗斯人实在对英语太不感冒了,即便是看上去西装革履的年轻白领,你去攀谈也基本都是只有傻笑的份儿。

  对于懂英语的外乡人,在喀山请不要炫耀自己的英文语法和复杂的句式,因为你的英语越“傻”,当地人反而越容易懂,然后再加上一点表演的手段,交流基本也算畅通无阻。当然,如果碰到真是对英语一窍不通的当地人,就算吃饭都有可能变成痛苦的考验。

  会不会讲英语是一回事,乐意不乐意用英语又是另一回事。在喀山,记者曾经向一位年轻人问路,后者用清晰的英语回答:“I DON'T SPEAK ENGLISH(我不讲英语)。”

  有名著写道,地球上最初只有一种语言,到处都是互相理解、其乐融融的景象,为上帝所乐见。然而人类变得愈加骄傲,决定在巴比伦兴建一座通天塔,塔越建越高,惹恼了上帝。他遂使人类操不同的语言,作为对其缺乏理智和贪慕虚荣的惩罚。修塔者因而产生了隔阂,他们扔掉工具、停止工作,四散到全球各地。

  而今,大型运动会就如同这神话般的通天塔一样,将人类汇集起来,语言再次阻碍了人类的理解和交流。为了本次喀山大运会,俄罗斯投入大量资金。在64座比赛场馆中,有30座是新修的,而其余的公共设施无一不是倾注了巨资,因为大运会,千年古城焕然一新,世界友人欢呼雀跃,当地民众分享果实。

  每当友善的志愿者朝你微笑,或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和你交换眼神的时候,你都发现,一座无形的墙挡在你们中间。在任何一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上,其实竞赛都只是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也是一件美好而重要的事情。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往何处去?这样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我想讲给你听,我也想听你讲。然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我和你面对面,却欲言又止。

  据统计,全球共有近6000种语言,但近30年来,其中的90%已濒临灭绝。看来,人类似乎正在朝着全球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终极目标回归。几百年后,大家可能又会开始搭建新的通天塔。

  奥斯卡获奖影片《通天塔》是一部深刻的电影,讲的就是理解和被理解的诉求,这其中不仅包括不同语言间的交流障碍,也包括同一种语言之间的交流障碍。其实,就算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也未必就能沟通顺畅。最近国内一位知名网球运动员在发布会上的言语失态,归根结底是她没有正确理解记者的提问,又或者是不愿正确理解。

  古代的奥运会举行期间,参赛各方要遵守签订的停战协议,这本身就代表了人类对和平和相互理解的渴望。现如今,运动会就好像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一样,人类为了理解和被理解再次走到一起,语言不应该再成为交流的障碍。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你拥有了理解的愿望和友善的心地,语言似乎也不怎么会成为障碍。一次持续到深夜的采访中,当所有班车和公共交通都已经消失不见、连打车也似乎无望时,一位年轻的喀山人向我提供了顺风车,照旧是连比划带表演,青年人把我顺利带到驻地。我感动得都忘记向他询问名字。

  到底有没有一种共同语言,能让我们穿越心灵之墙、跨越国界藩篱?

  答案是:体育。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