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只在课堂--评大学生运动员如何兼顾学习训练

2013年07月09日09:27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薛原 第一次见到王宇,是在两年前的深圳大运会上,当时他在清华念大一,被选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那时的他,跳高的偶像是朱建华,人生的榜样是师兄胡凯——在运动成绩和学业上能齐头并进。

  在喀山又见到王宇,他已披上了国家队的战袍,今年5月举行的国际田联挑战赛北京站比赛中,他以2米33的成绩勇夺冠军。而今年最重要的比赛是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田径世锦赛和9月的全运会。对他来说,再登大运赛场,已不是两年前的青涩少年了。

  成绩提高了,比赛更多了,必须“咬牙挺着”。但王宇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太大变化,依然是上午学习下午训练,受聘于清华的老教练王嘉陵也一直在带他。两年前王宇曾说,他的目标是跳过2米35,如果毕业前能达到,就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现在看来,他走得挺踏实。他的功课也保持在班里的前五名,在他看来,“学习无处不在,也不只是课堂。”从校园、赛场到课堂,大学生活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渗透在他成长的轨迹和谈吐中。

  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李庞帅则是头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从大运村食堂到交换徽章,处处感到新鲜。即将升入大二的李庞帅是一名来自河南封丘县的农家子弟,从初中开始练习三级跳远,他的梦想就是“跳进”北大清华。头一回考北大,体育测试没发挥好落榜了,又练了一年终于考上清华,就读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李庞帅眼中,大学生活“比想象的还要好”。不仅因为田径队的气氛像个大家庭,还在于校园像个小社会,各式各样的同学聚在一起,“能让我学到更多东西。”

  初次参加大运会,李庞帅的目标是打进前八名。他更远大的目标是达到奥运A标,参加2016年奥运会。“还差一米”,这个腼腆的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和清华大学的体育特长生统一专业不同,北京大学的体育生分散在各个学院,和普通学生一样上课考试,只不过学制延长一年,以便补上因为训练比赛落下的功课。主攻110米栏的吕安烨就读于法学院,今年大四,因为在4月的国内选拔赛上获得第一名,也踏上了他的首次大运之旅。

  吕安烨的选拔赛成绩是13秒96,“不算太好”,他挠挠头说,“我的目标是跑进13秒5,未来一两年要在专项上继续努力。再往后,读了研究生就要以学业为重了,以后打算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吧。”        

  吕安烨和王宇同时还是北京田径队队员,他俩感觉,目前北京田径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已有70%左右来自大学。李庞帅也在河南注册,但听起来有点“被注册”的意思,“考大学的时候教练跟我说,必须要在省里(体工队)注册才能考外省的大学。”

  要让他们和专业队之间做个比较,王宇和吕安烨都很谨慎,他们更愿意谈自己成长的环境。“在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就那么多,你要兼顾学习和训练、考试和比赛。即便没人管你几点睡几点起,你也必须对自己负责。高水平运动员都很聪明,学习经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会反映在训练和比赛中。”

  校园里的生活,课堂中的思考和赛场上的挑战没有直接关联,但会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有不同侧面的帮助和潜移默化的互动,这也是李庞帅感触颇深之处。这个实诚的大男孩中学时曾在省队集训过一阵子,“不太适应那里的氛围。管的是挺严,但还是经常有人违反规定。”相对封闭的环境不见得就能令行禁止,这不仅是管理学的课题。一名运动员的发展自然以赛场上的成绩为指标,但同时也和一个青少年的成长阶段相重合,不缺失教育的因子,体育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融入一生规划。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