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下降后继乏人青训萎缩--上海男排告别辉煌

2013年02月18日09:29  中国体育报

  曾十获全国男排联赛冠军,创造九连冠辉煌的上海男排[微博],10年来却首次无缘决赛,仅获联赛第四名。当失败已成为现实,当胜利从手中“溜走”,当辉煌已经不在,男子汉们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与其说输给对手,不如说输给了自己。”失望之际,上海男排队长沈琼[微博]向球迷告别:“这个赛季也许是我们这批老将排球生涯中最后在一起打球了,无论成败,只为这份对排球的热爱,道一声:珍惜,感恩!”

  不管有多委屈,多不甘,总结反思滑坡原因是必须上的一课。

  实力下降 后继乏人

  赛季初,上海男排代理主教练吕宁馨[微博]就说过,“这个赛季,将是上海队最困难的一年。”

  再强的队伍也逃不过自然規律。客观地说,上海队主力阵容十多年没有太大变化,沈琼、方颖超[微博]、崔晓栋[微博]、何炯[微博]、王之腾[微博]、任琦等元老级主力,平均年龄超过30岁,是国内排坛的“老大哥”。

  近几个赛季,上海男排都遇到“老龄化”难题,老将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但体力和精力在下滑,伤病恢复能力不如从前,最终能有惊无险地挺过来,关键在于有一颗坚强的心,有对胜利的强烈渴望,有一股子霸气。凭借丰富的比赛经验,扎实的串联、防反技术,处乱不惊,笑到最后。

  本赛季年龄老化和实力下降成了不争事实,连番征战联赛,伤病和体能不时出现问题。季军战主客场惨遭河南双杀,除方颖超进账13分外,主攻沈琼低迷到只拿到6分,二传何炯多次出现攻传失配,自由人任琦的缺阵也令卫冕冠军难改颓势。吕宁馨坦言,老将都尽了全力,无奈“状态、实力已经不如前两年”。沈琼说:“老天爷其实很公平,他给了我们无数次机会,但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只能说明我们能力不够。”

  值得冷静思考的是,年轻队员还不能挑起大梁。曾对李春晖[微博]、戴卿尧[微博]、詹国俊等年轻一代寄予厚望。但是,吕宁馨表示,年轻人要想取代老将的愿望并不强烈。戴卿尧2.05米,有身高优势,21岁的他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关键比赛中,担纲二传的他左手掌骨折,整个赛季都报销。没有年轻队员可换,人员捉襟见肘,说明后继乏人到何种程度。

  球类运动第一中心主任陈惠民认为,“其实上海男排从上届全运会开始就在吃老本,只不过那时对手也比较弱。现在对手上来了,我们还是老样子。”

  青训萎缩 制约提高

  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排球人口日渐萎缩,后备人才青黄不接。有数字显示,区县开展青少年排球运动的,已从顶峰时的十余个萎缩到四个。

  一位基层教练介绍,目前大部分集中在进才中学、市北中学、复兴中学和市二中学。“初高中七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坚持训练的排球运动员在25人左右,总人数不到200人。”基层教练感慨:“排球人口实在太少!”据了解,该校高中段有30余名队员,但对口初中今年只招收了一名排球特长生,选材面有限。老教练疾呼:“如此下去,真到青黄不接的地步了!”

  陈惠民分析,制约排球运动在学校普及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入门难,技术要求高;二是排球属于团体项目,“不像个体项目,有一两个人就能布点。”

  忘记荣誉 接受阵痛

  联赛主场谢幕战,尽管主场球迷高呼“沈琼别退,方颖超再打几年”,但这群老将去意已定,纷纷摘下了体育馆内自己的画像,准备带回家珍藏。

  阵痛不可避免,下一步该怎么走?

  昔日老帅、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院长沈富麟严厉批评队员,“哭有什么用,是男子汉就把头抬起来。”

  这支有着良好传统的“兄弟连”,应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输球不失信念,重新找回精气神,为自己许一个未来。

  要忘记荣誉,放低位置,加强作风、生活管理;要加强训练,包括体能和技术;要齐心协力,团体项目的团结最重要,一起合力解决困难;要年轻队员快速成长,让他们放开手脚,提升实力,顺利接班,期待着新老合作,重塑辉煌。(本报记者平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