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何晨阳
春节期间,各地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让群众在释放健身激情的同时,尽享运动乐趣。但记者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走访发现,随着农村体育文化生活的丰富,运动、健康过大年的氛围逐渐兴起,但由于器材和场地缺乏,让不少人尤其是爱好运动的学生却有了“烦心事”。
读初二的张虎,家住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郑磨村,春节期间,除了利用村里仅有的一块场地打篮球外,他用从亲戚家借来的一块木板,加上几块砖头,在家里支起了简易的乒乓球[微博]台,引得不少村民前来“切磋”,但由于打坏了仅有的一个球,球台无奈成了“摆设”。
“村里商店没卖乒乓球的,得坐车到城里买,一个来回要六块钱车费,能买六个呢。”15岁的张虎说,只能等家人进城时顺带一个回来。
“那为什么不去买一桶?”记者问。
“一桶10个,要10块钱哩。”张虎说,打不了球,就只能看电视或到地里转转,实在无聊。
郑磨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映兵告诉记者,春节恰逢冬闲,村民的健身热情高涨,村部里仅有的运动器材是一副篮球架和两个篮球,每天都有几拨人来打球,但运动形式太单一,再加上全村800多口人仅此一片场地,对学生们的吸引力不够,造成农村学生假期生活单调枯燥,也使得安全事故隐患较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村部的器材和设备难以更新。
爱打羽毛球[微博]的董志娟,立志当一名专业运动员,但有480名学生的学校,却只有两副球拍。“在学校至少还能摸到球拍,回到村里根本就没有器材。”家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武坪村的董志娟说,一幅好球拍几百元,自己没钱买,村里又没有,做完作业,就只能看电视了,还没过完年,就盼着开学。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山区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的逐渐普及,使山村学生普遍养成了运动的良好习惯,但村里的器材、场地等诸多不完善甚至空白,使那些在学校“见多识广”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感受更为真切,现实需求也更为迫切。
家住西吉县震湖乡王坪村的张健,就读于青岛一所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在学校爱好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项运动,但因为缺器材、没场地,回家后只能“宅”在家里,用手机上网。
“全村3000多人就只有一副篮球架,除此之外再没其他体育设施了,上大学的四个孩子回来,除了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张健的父亲张金恒说。
张健说,尽管生活水平与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一年到头辛劳的农民还称不上富裕,许多农村孩子打发寒假时光的方式确实不能称得上健康。当体育器材和场地缺乏,使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缺失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迷信、赌博等严重腐蚀人们心灵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占领原本大有可为的农村体育阵地。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对农村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的投资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和农村孩子,快乐健康地过冬闲、享假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