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最早的中国高尔夫[微博]运动员,或许眼前只有职业教练和职业球员两种选择。但是现在,打高尔夫已不再意味着要做职业,对于更多年轻的高尔夫球员来说,高尔夫是一种兴趣,也可能是通往美国名校的一块敲门砖。
2012年9月,高中毕业一年的罗莹[微博]正式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大一的学生,而帮助她敲开这所全美综合排名前50名校大门的,正是高尔夫。
罗莹11岁开始,便跟深圳大学教练李洪学球,直到罗莹考上华盛顿大学:“我从开始学球直到出国,就只跟过一个教练学球,他对我的帮助很大,多年的师生关系让我们现在就像朋友一样,即便出去读大学了,放假回来偶尔也会约上去练球,听听他的意见。”
2012年3月,就在确定被录取后的业巡赛北京站,罗莹夺得了她的第一个业巡赛冠军。留美一年归来,罗莹表示对业巡赛的感觉仍是那么亲切:“在校队打球的时间是很规律的,放假回来希望能通过多打比赛保持手感,在国内,业巡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
罗莹在高三的时候才决定到美国留学打球,当时已经过了申请2011年美国大学的截止日期,而且一些必要的考试,如SAT和托福,罗莹在当时也都还没有准备好,因此在中间过渡了一年。“自从考上了华盛顿大学,便有很多朋友向我征询考美国大学和校队的建议,并且现在校队的教练,也希望我能给他们推荐一些国内优秀的球员。以我本身的经验,我认为通过高尔夫申请到美国的学校并不困难,像我这样的水平已经很好找学校,我建议有意向的选手可以去美国多打AJGA的比赛,在这些比较权威赛事里,校队教练比较容易注意到你。想进校队的话打球成绩要尽量好一些,如果想申请综合排名前一些的大学,对学科成绩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罗莹说,美国有很多大学都非常愿意招收亚洲学生,他们都了解到中国的高尔夫已经慢慢发展起来,“我们女队大部分是亚洲人,男队的潘政琮[微博],现在的世界业余高尔夫第一,他是台湾人。”罗莹说。
目前罗莹在全美业余排名大概在80-90位,加入校队将近一年的她,总结在美国打比赛和在中国打比赛的不同时说道:“最大的区别是在美国打球的人明显比中国多,在中国比赛可能打来打去都是跟一样的人拼,但是在美国几乎每次比赛都是不同的对手;其次就是每场比赛都明显感觉到他们打球的速度很快;最后就是国外的练习场大部分都是真草的,还有可以练习长距离切杆的果岭,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
在高尔夫氛围非常浓郁的美国,即便是校队,训练的安排也是相对自由的。“我们把所有的课都安排在上午,因为NCAA(全美高校体育联合会)规定每天训练的时间不能超过4个小时,所以我们下午从1点左右练到5点就差不多了。”罗莹说,在训练的大部分时间里,教练更多的充当一位心理导师的角色,“教练不会要求你今天练什么杆,明天练什么杆,这些都是自己安排,他会在休息时间给我们队做做游戏,放松一下。”
美国大学生联赛赛季主要分春赛季和秋赛季,全年有大约13场比赛,其中包括大学间发起的10场比赛和NCAA举办的3场比赛。每逢赛季前,华盛顿大学的校队集训便会变得特别的紧密,罗莹表示,最多曾经在一周内连续打五天选拔赛,前三名才能获得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资格。美国的教育强度很大,即便是在校队,也不能仅仅在打球上有成绩,学科成绩也一样不能忽略,如果学习成绩太差,将会有被踢出校队的危险,因此罗莹也曾有不负重荷的时候:“一开始我还蛮有新鲜感的,打了半年就开始觉得挺累的,中间还花了挺长时间去调整的,甚至还出现过不想打比赛的情绪。”
合理规律的团队训练和有节奏的比赛安排,让罗莹在高尔夫球技上得到稳定的提升,但是面对转职业这个问题时,罗莹表示还是会先完成学业:“巡回赛很多优秀的职业球手都是在大学里经历过磨练的,像是Tiger、米克尔森、唐纳德、巴巴沃森、奥查娅、索伦斯坦、史黛西路易斯等等,所以在念完大学之前是不会考虑转职业的事情,而且我来美国主要还是为了读书,如果借助这个平台能够打得更好的话,再考虑转职业也不迟。如果打不好,我还可以有别的路可以走。”明年将要选择专业的罗莹表示早有心仪的学科:“希望能进入商学院,毕竟商学院是华大比较有名的专业,我正在努力准备中。”
留学美国后的第一场业巡赛——2013上海站的比赛,罗莹以三轮215杆(70-72-73)的成绩勇夺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