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中学,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王家镇上惟一的一所中学。去年一位校友为学校捐赠了一个高尔夫练习场,学校也正式开设了高尔夫课程。
这里的一堂体育课,几十个学生,两套球杆分着打,一人就打三颗球;也没有人去讲究,打球一定要戴手套,换上专门的高尔夫服饰、球鞋。在学生眼中,高尔夫只等于快乐,和贵族、奢侈、功利,毫无关系
相关阅读:
全镇人都知道高尔夫
从南充市区坐中巴车,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了王家镇。王家镇是南部县的一个大镇,几条双车道的水泥马路,加上街边聚集的居民楼和门脸商铺,便构成了镇中心。虽然不像大城市那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但是安宁恬静,标准的川式慢节奏,路过一家饭馆,便能闻到极能挑起食欲的麻辣香。街边树荫下总会有几个老板、老板娘三三两两地坐着,都在摆龙门阵(聊天)。
随便走进一家小卖部,问老板娘:“请问王家中学怎么走呀?”老板娘指路,走出镇子,顺着西河河边走,没多远就能看见学校了。担心找错地儿,还特地追问了一下:“这个王家中学是开了一个高尔夫练习场吗?”老板娘笑着回答:“开了的!就是这个学校。我还去看过的,高尔夫球场嘛!”
似乎镇上的人都知道王家中学有高尔夫。不过对于练习场和球场的差别,镇上的人并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对他们来说,练习场,球场,都一样,反正都是高尔夫。
记者顺着老板娘指的路走出镇外,遇到两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子,看起来不过十四五岁。记者上前搭话:“同学,王家中学是在前面吗?”两个男孩点头指向前方一排彩色楼房:“房顶上有彩旗的就是。”
当时是下午三点半左右,正是学生们上课的时间,他俩却在街上闲逛,记者好奇,就多问了几句:“这会儿不该在教室上课吗?你俩怎么在外面啊?”
“我们没有读书了。上学期读完了就不读了。”
“学校里边不好吗?那你们现在准备找工作?”
“读书没得啥子意思,又考不起学校,考起大学了,还是找不到工作。”另一个男孩子说:“看看能不能出去打工找钱撒。”
这两个男孩也是往王家中学去,找以前的同学玩。如果没有退学的话,他俩应该正上初三。据他俩说,学校里退学的并不只有他们两个,倒不是因为交不起学费,主要是觉得上学没意思,没前途,找不到工作。
转开这个沉重的话题,问他俩去看过学校的高尔夫练习场没,他俩就都笑,其中一个男孩子说他还去打过几次,兴致勃勃地给记者比划起打高尔夫的姿势,说觉得高尔夫还可以,比较好玩,就是打不远。虽然姿势几乎完全不标准,但对高尔夫的那股新鲜劲儿却很是真切。
陈副校长也是高尔夫新手
王家中学的校门算是农村学校中比较气派的了,“王家中学”四个大字招牌并不陈旧,门禁是遥控的伸缩门,大门内外的路面也都是新打的水泥地,校园里还有好几处堆着沙石,正在整修中。
走进校园,处处可见张贴着高尔夫内容的宣传栏、照片。有一栋教学楼,每间教室的门上方都贴着一张高尔夫类的照片,有华彬高尔夫俱乐部的会所照片,有王家中学毕业学生在球场工作的照片,有世界顶级高尔夫球手的照片,每张照片都经过精心装裱,嵌在镜框里悬挂墙上。在学校操场旁新砌成的花坛里,尽管花草还未长出,但关于打高尔夫的安全贴士已经立在了花坛里。足见学校在普及高尔夫知识方面下的苦心。
在学校操场,遇到一位四十来岁的男老师,脖子上挂着一个绿色口哨,穿着运动裤、运动鞋,真是巧合,他就是记者准备拜访的陈副校长。陈副校长分管体育教学,每天上午他会带领全校学生做操、跑步,锻炼半小时,下午他也要像普通体育老师那样,给学生们上体育课。
记者遇到陈副校长的时候,恰逢课间,初中班的学生们刚刚上完高尔夫课,三五成群地往教学楼走。陈副校长得知记者来意,便拿起胸前的口哨吹了一个集合口号,招呼学生们再回到练习场打打球去。
这群孩子一听陈副校长让他们回高尔夫练习场,就像打了兴奋剂似的,大叫着往练习场飞奔回去,那股高兴劲儿,简直不能拿言语来形容了。孩子们对高尔夫有这般狂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王家中学从初中到高中,每个班每周都有两节体育课,一节是传统的体育课,另外一节就是高尔夫课,学校给配备了两位专门教授高尔夫的体育老师:马麒云、徐高友,他们以前做过球童,因此在这里,他俩就是高尔夫课程的权威。
不仅学生们对高尔夫甚感新鲜,很多学校老师也好奇、喜欢,有时间的话会跟着两位体育老师挥两杆。陈副校长也不例外,自高尔夫练习场建成后,他经常来这里打球。
虽然挥杆动作算不上标准,距离、方向感也说不上很好,但看他握杆、挥杆、收杆,却有着100分的专注和极高的满足感。说句开玩笑的话,那是相当地入戏!
陈副校长也会手把手地指导一下身边的学生,矫正动作、调整节奏,甚是细心。
看陈副校长教学生,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他的确不是专业的教练,动作不太标准,可你丝毫不会觉得好笑,反而是满脑子的感动。
新闻地介绍:
王家镇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东南,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与西河汇水处西边,南渠公路线上,距县城39公里。
王家镇地区属浅丘带坝粮经作物区,现有耕地一万余亩,主要粮经作物为稻谷、小麦、花生、甘蔗、生姜、土烟和中药材。就走访情况来看,农民大多种植油菜、稻谷、花生,而鲜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
据南部县县志记载,王家镇登记在册的城镇人口近5000人,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尤其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大约3000人,且多为老人、妇女、儿童。
镇上仅有初级中学一所,即王家中学。
高尔夫练习场印象
王家中学这个练习场,是记者见过的最为简陋的练习场,不过也是最具多功能的练习场。
其实它是寄居于田径场上的高尔夫练习场。场地的主要部分是标准的田径场跑道、足球场草坪,12个高尔夫练习打位摆放在田径场的一侧,站在打位上,对着田径场跑道、足球场草坪挥杆,为了防止球飞出去,在场地的外围竖起了高高的防护网。即便如此,小白球还是飞出去砸坏了场边农民家里的玻璃窗。
在田径场的一角,还有水泥做出的一个大约六七平米、略带凹凸的平地,地面上挖了3个标准的洞杯,再插上红黄蓝3个颜色的小标牌,标示洞杯位置。地面上铺的是类似果岭草的草垫子,这便是一个简单的练习果岭,给学生们练习推杆用的。用手摸了摸草垫子,和果岭草差不多密实,不过草垫子的厚度、弹性、光整度却是差了很多。记者也试了一下,感觉和在真草上推杆差别很大,总之,很不好推。
至于球杆架,是每两个练习打位共用一个。球杆架也是简版的,几根木条钉在一起,中间的横条凿了几个小坑,能放球杆。
在木条的两端还能看见锯过的痕迹,毛毛的,也没有过多的精细打磨。练习场虽然简陋了些,用的器材也不是上等货,但在陈副校长眼中,这就是王家中学最大的宝贝。他一直特别自豪地说:“我们这个设计特别适合王家中学,不打高尔夫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可以跑步、踢球,不跑步、踢球的时候,就可以练习高尔夫。我们没有太多的地盘,也没有富余的经费,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场地综合了起来,在这里面,玩什么,都可以!”
一个孩子就打三颗球
体育课上,老师给全班同学准备的球具是两套“cougar”牌的球杆,其中一套是粉红色的女士杆。也就是说,全校1000个学生,用的都是这两套球杆,因为刚刚开始学球,所以孩子们打的都是6、7、8号铁和S杆、P杆。虽然已经开课很久了,每天都有上百个孩子轮流使用这几支球杆,球杆却丝毫不显得脏和破旧。
体育老师马麒云告诉记者,球杆根本不够用,一个班就用两套球杆,一般就根据学生的个头来分配球杆。个子高的,打7号铁,个子矮的就打短的,如P杆、S杆。不过,学校准备今后再采购一套儿童杆,给初一最小的孩子用。
上课的学生很多,孩子们都很听话,乖乖地分组站好队,轮流上阵,一个孩子打完便把球杆交给下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只能打三颗球。
记者看到,有的孩子架好球,动作还没完全做好,就着急忙慌地奋力挥杆,小白球自然滚不出多远,3次宝贵的机会就用掉了一次,三杆打完,完全不过瘾,但也只能意犹未尽地退回来,把球杆递给下一个同学。一些机灵点儿的孩子会先站好位,挥挥杆,打打球座,找找感觉,再享受一下真正击球的快感。
一个老师要带几十个孩子,在教授动作要领的时侯,很难个个都照顾周到。所以,一眼看去,孩子们的挥杆动作是各种招式都有,击球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记者还看到一个很让人窝心的细节。田径场面对打位的弯道边缘,紧挨着摆放了一长排破败不堪的小花盆。据说是因为田径场的跑道和草坪之间有道拳头高的水泥坎儿,孩子们练球时经常会把球打到水泥坎儿上,很容易弹回来伤到人,所以就在水泥坎儿边摆了一排小花盆,多少能缓冲一下。时间长了,花儿都被打死了,盆儿也都打碎了。
体育老师:徐高友和马麒云
上高尔夫课的目前只有两位老师,徐高友和马麒云。
他俩以前也是王家中学的学生,2006年从王家中学毕业,到成都职业艺术学院读高尔夫专业。毕业后,两人都去了北京万柳高尔夫(微博)俱乐部当球童,后来先后到成都牧马山高尔夫俱乐部当球童。
说起当球童、打高尔夫的日子,两人到现在依然感触颇深,便跟记者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说万柳高尔夫俱乐部的地段如何的好、北京的风沙如何的大,聊起两人最初下场的经历,笑话马麒云原本白皙细腻的皮肤被吹成了“高原红”。那时候每天陪一两位客人下场打球,小费收入基本上都有个几百块,一个月下来,收入不下5000块。徐高友回忆,他拿得最丰厚的一次是3200块,一位香港客人给的。
后来,两人又都接到了陈副校长的电话,邀请二人回母校来当体育老师,专门教孩子们打高尔夫。他们也很清楚,从高尔夫球场回到镇上的中学,不论是接触的世面,还是到手的薪水,都会缩水很多,几经思量,他们还是回来了。
现在马麒云和徐高友每月工资只有1500块,附加少许的补贴、奖励,每月到手不过2000块出头。
马麒云今年刚做了爸爸,家庭责任感自然多了许多,学校给的工资是不够一家人开支的,于是和家人在镇上开了一家火锅鱼店。白天马麒云是体育老师,晚上他就成了火锅店老板,也跟着家人一起忙里忙外。对于马麒云来说,现在的生活他很喜欢,看着学校的孩子,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打打高尔夫,还能怀念一下当年在球场的日子,下班回家还能照顾父母亲,照顾老婆孩子,享天伦之乐。
徐高友从大城市回到老家,放弃薪水不错的球童工作,也是因为这割不掉的乡情。他并不是不喜欢大城市,不向往高薪的工作,但他惦记老家独自居住的奶奶,也认可学校将高尔夫带进课堂、让高尔夫平民化的理念,所以他回来了。虽然他也说不上来,到底学校的这个决定,最终能走多远,能发展成什么样,但他就是满怀希望地回来了。
从言谈中,能感觉到他对小镇的未来发展,对学校的未来,信心十足。他说:“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待在自己喜欢的地方。”
其实,徐高友外形好、聪明、善言谈,球技也挺不错,通常成绩80几杆,开球又远又直,姿势也非常漂亮,如果他一直在球会工作,想必也有不错的发展。
徐高友说,希望能用自己在大城市、高尔夫球场的工作经历、技能,给老家的孩子带来快乐和希望。而且他觉得,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至少带着孩子们打球、开心是没问题的。
谈话间,马麒云拿起1号木,架好球,一杆挥出,小白球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不见踪影。身后的学生们齐声惊呼:“哇……好远啊!”眼里满是崇拜。
在孩子们无比单纯的眼中,这两位从大城市归来的大哥哥老师,简直就是偶像。
(文/本刊记者 王映涵 图/李针宇 原文标题:镇上有一个高尔夫练习场)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