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德在68岁时落下人生的最后一粒棋子。
这位被称为围棋界泰斗的老人,曾和陈毅、金庸、吴清源交过手,战胜日本“棋仙”时只有19岁。就连如今声名显赫的聂卫平[微博],也曾为了观看他与别人对战而翘课,被妈妈追得躲进了公园的男厕所里。
与陈祖德对弈的,还不仅仅是政治家、名流和围棋高手。死神两度在他对面坐下,他赢了胃癌和输血性黄疸,但最终输给了胰腺癌这个对手。
当人生的棋局进入读秒阶段,这位曾经的偶像戴上了呼吸机、眼睛里充满了水,瘦得不成样子。
他于11月1日晚在北京协和医院结束了自己的“棋局”。4天后,上千人闻讯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一场短暂的追思会。按照遗愿,他的骨灰将洒入流经故乡上海的黄浦江。大厅中,只有一张他身穿西服、侧着身子淡淡微笑的照片。
他的故事留在历史里。已经远离围棋的中年人回忆起,曾经用泥巴和纸片做棋子、中午骑车飞奔回家听收音机连播陈祖德自传的日子。更年轻的一代人则没有听过这个名字,有人还把他和“宋祖德”联系在一起。
如果只是看照片,人们会用儒雅这个词来形容他,但那些熟悉他,或者与他交过手的人知道,这个看上去谦和的人,骨子里非常刚毅。他喜欢雨果和拿破仑,爱看拳击,喜欢和人掰手腕。即使坐在棋盘前,他喜欢的也是短兵相接,他所代表的“中国流”布局,就是以快速进入战斗而闻名。
即使对面坐的是大人物,他也不会在棋盘上留情面。10岁时,陈祖德和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下过一盘棋。这个瘦弱、一说话就脸红的小男孩,一旦捏起棋子,就忘了老师“要讲礼貌”的叮嘱,而是猛杀猛砍、步步紧逼。那时,他学棋刚刚3年,老师是教过吴清源的顾水如。
陈毅非但没有生气,还在吃饭时对这位小朋友说:“陈祖德,你要把老前辈的本事都学过来,要超过他们。”这位打仗时都把围棋袋子搭在马屁股上的元帅,希望中国的围棋能在10年后赶超日本。
但在当时,两国棋手的水平相差悬殊。年长的中国棋手至今还会提起,一个5段的日本老太太横扫中国棋坛的往事。在那个闭塞的年代,中国棋手只能定期去新华社剪报,搜集《读卖新闻》上每天连载的棋局“豆腐块”来学习。
上世纪60年代,围棋还承载着中日民间交流的“政治任务”。已经是职业棋手的陈祖德从上海到北京集训,是访日代表团里最年轻的队员。第一次去日本,18岁的他紧张得被日本媒体形容为“好像在接受入学考试”。
不过,就是这个看上去像文弱书生的年轻人,一年后在北海公园悦心殿里,战胜了被称为“棋仙”的日本9段棋手杉内雅男。面对这个下棋好像撒豆子一样的日本中年人,陈祖德牺牲了3个子,又弃了6个子,才打开了局面。经过9小时鏖战,最后赢了对手半个子。
尽管《人民日报》只是平淡地以《中日围棋手在京进行两次友谊赛》为题进行报道,但中国棋手战胜日本9段的消息传出北京后,这个戴眼镜的19岁青年迅速成为和雷锋、王进喜一样高大的偶像,还在民间掀起了一股久违的“围棋热”。
59岁的凌兰芳记得,小学时是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这个消息的。他兴奋地站在教室里,读给同学听。没过几天,班里几个男生就开始学下围棋。他们用黄泥做白子、河里挖的污泥做黑子,调色盘上的凹槽是棋子模型。一下课,几个人就围在一起,纸画的棋盘没下几次就被揉破了。在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年代,他们觉得,“学了围棋就可以战胜日本了”。
实际上,由于实力悬殊,这场棋是在日本棋手“让先”的情况下才获取胜利的。中国棋手还要再过20年才能真正赶超日本。但在当时,陈祖德的胜利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义,“他掀起了我们赶超日本的序幕”,聂卫平说。
然而,因为“文革”爆发,纵横交错的棋盘一度变得空荡荡的。1969年,国家围棋队被撤销,陈祖德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后来又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机械厂当工人。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不停地给领导写信,呼吁恢复围棋。那时,和他一起分配到工厂的还有6位棋手,经常有围棋爱好者慕名前来找“七君子”对弈,其中就有黑龙江农场的聂卫平。
1973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国家围棋集训队恢复。陈祖德还作为廖承志率领的中日友协代表团成员访日。只不过,已经7年没有好好下过一盘棋的他在日本一直都在输。有人劝他别下了,可他说:“一个真正的棋手哪有打退堂鼓的?棋手可以不要命,但就是要赢,要胜利!”
这个总想着要超越自我的人,即使在五七干校打土坯时也一样不肯服输。他还和当地人比赛,半天打250块,最后得了严重的腰肌劳损,下棋时只能用一只手托着腰。有一次,他和12个小棋手同时对局,下完棋腰疼了3天。
“我这辈子,折腾得太狠了。”去世前,他曾对徒弟刘小光这样说。
1975年,在一次全国性比赛的间隙,陈祖德遇到了这个当时只有15岁的年轻人。“来,让我看看你的棋力。”尽管那时他已经很累了,但还是下了一盘指导棋,并没有因为对方是个孩子就流露出随意。
5年后,这个来自河南的年轻棋手在棋盘上战胜了自己的偶像。也是在那次比赛中,陈祖德开始便血,随后又吐血,被送入医院检查出罹患胃癌。胃被切除了一多半,又因输血感染了黄疸性肝炎。
即使躺在病床上,他还在问:“我还能参加比赛吗?”对方没有回答。他把头埋起来哭了,觉得自己连再拼一次的机会都没了。
但他并没有就此认输。在医院躺了5个月,吃半个煮鸡蛋要花30分钟时间,他就开始以每天500字的速度写自传。“作为一个围棋手,我的运动生命是结束了,但这绝非我的终点,而是我新的起点。陈祖德可以不是围棋手,但陈祖德永远是一个围棋工作者。”他说。
让他被更多人记住的,正是这本名为《超越自我》的自传。1980年代中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以连播的形式播出。许多年轻人中午守在收音机旁,被他的励志故事所吸引。一位从农村考入城市的中学生还把这本书送给自己最要好的学弟:“你一定要看,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跨过死亡这道坎后,陈祖德离开了棋盘,进入国家体委工作,分管棋牌。即使大学生写信给他希望能派些国手到社团里指导这种小事,他也很快回信,派人落实。
1989年,陈祖德重回棋坛,两年后成为中国棋院第一任院长。在他任内,中国围棋等级分制度和围棋甲级联赛体系创办。
他保持着一些看上去苛刻的生活习惯,记日记,早上4点多起床,放弃专车接送,从方庄步行到天坛附近的中国棋院。8点前到办公室,先下一盘快棋再上班。
不过,刘小光觉得,性格像棋子一样黑白分明的陈祖德并不适合官场。为了引进国际象棋的一个干部,他在体委办公室里和领导吵了起来。当对方以“要按规矩办”搪塞时,他放下狠话:“如果你不答应,我就辞职。”
“一个干部哪能这么干呢。官场上是要柔和、平衡,可他就是这样爱憎分明。”刘小光说。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人,年轻时曾经因为聂卫平弄丢了他一本世界名著,俩人就在宿舍里吵起来还动了手。
因为健康原因,陈祖德在59岁时提前退休,也希望比自己小两岁的副院长王汝南还有接任的机会。“我下来对围棋的发展工作有利。还是退下来更好些,可以干些自己想干的事,多下几盘棋。”他说。
不过,他的生活并没有就此轻松下来。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他去外地讲棋。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给第二任妻子打电话报平安:“我落地了,准备吃饭啦。”他不怎么会理财,也不会跟人谈价钱,对方给多少就是多少,有时难免被骗,只能回来跟刘小光念叨念叨:“这人不地道”。
2011年,死亡隔了31年再次前来赴约。他被确诊患上胰腺癌。住院时,只要有力气,他就在病房里慢慢地走,身上还吊着体外排胆液的袋子、插着输液管,别人开玩笑说他是一只散步的“八爪鱼”。
但是这一次,对手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手术后一年,癌症复发。在协和医院的走廊上,他对刘小光说起十几年前的往事:“当人大代表时,我是主张安乐死的。我心里有准备,如果最后没有希望,我想选择安乐死。”
可后来,他似乎改变了主意。开始和时间赛跑,整理历史上留下来的经典棋谱。他躺着,除了透析、打点滴,就是摆弄着架在床上的磁力棋盘,对每一张棋谱进行讲解、注释。以前,他每周讲一盘棋,生病后速度反而加快了。只不过他一天比一天瘦,每一次录像的时间也从最初的50分钟缩短到15分钟。
他的思维渐渐跟不上了。别人去医院看他,他说:“回去吧。”刘小光觉得,他可能想把剩下的精力都用在未完成的棋谱上。
这个曾经说自己不擅长“收官”的棋手,在10月31日的下午,突然有所预兆地对刘小光说:“万一我来不及,后面的棋谱你来帮我整理。”他看上去很累,但脑子清楚,只是说话的声音有点变了。可当妻子问他有没有话要留下时,他却说:“还没到该说的时候呢。”
“他闯过太多次关,听他说话还像觉得自己有希望呢。”刘小光说。
陷入昏迷前,陈祖德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翻着整理了一半的棋谱,念叨着“白20手有问题”。在死亡赢得这局棋之前,他拼尽全力又落下了一枚棋子。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