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CBA还不够“职业”

2013年01月24日12:38  大连日报 微博

  这个极度寒冷的冬天里,什么体育赛事最火?不用怀疑,答案肯定是CBA[微博]联赛,大牌外援麦迪、阿里纳斯[微博]和马布里[微博]的到来,以及火爆的上座率和收视率已经说明了一切。    据统计,上个赛季的CBA总决赛是2012年收视率最高的赛事,连NBA[微博]都难以望其项背。北京男篮主场夺冠,一些球迷泪洒五棵松的场面注定会成为中国体育的历史性瞬间,因为它第一次让我们认识到:职业体育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如此打动人心!

  但当中国职业体育不断为球迷展现其魅力的同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我们所谓的职业体育还不是那么职业。NBA是靠卖电视转播、卖球衣、卖球票赚大钱的,现在的CBA还做不到,投资方和管理者也不可能帮助CBA做到。就目前的CBA来说,体制不健全、政企不分家、产权不明晰是硬伤。随之而来的,是职业联赛和奥运战略之间的矛盾,导致联赛无法建立正常的转会制度,球队的实力也因此难以平衡。

  1月9日晚发生在宁波的青岛队“短暂罢赛”风波,虽很快平息,相关的责任者无一幸免地得到了中国篮协的严厉处罚,但CBA也并未从此变得职业起来。罢赛风波,只是CBA种种伪职业现象的“冰山之一角”,是各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爆发。重罚能暂时遏制一些问题的发生,但并不能保证一劳永逸。为什么?因为相关制度(俱乐部制度、裁判制度、联赛管理和监督制度等)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计时钟出问题、技术统计错漏百出、联赛官网隔三差五地罢工、现场主持人言语不当、吉祥物扮演者干扰对方球员罚球……这些在CBA赛场屡见不鲜的滑稽场面如果放在CBA的草创阶段,我们尚可理解,但问题是,如今的CBA已经步入第18个年头,签下了超过20亿元的企业赞助,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CBA是个成年人了。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它对自己都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联赛的管理者也应该有更多、更高的智慧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环视中国体坛,种种打着职业旗号的赛事委实不少,但其职业水准大多不敢恭维,CBA或许还可算是其中之翘楚。也惟其如此,才希望CBA联赛的经营者能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决心来做好这个品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