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篮协防记者做法遭质疑 采访新政损人不利己

2012年11月23日16:41  新民晚报

  新赛季CBA[微博]联赛大幕将启,采访CBA的记者们却迎来了“紧箍咒”——中国篮协出台的几项媒体采访新政,考虑的不是尽心为媒体服务,而是更加限制媒体采访工作,这些规定也受到媒体和球迷的广泛质疑和炮轰。

  在CBA新赛季联赛的官方手册中,关于媒体服务工作的管理要求有两条很醒目:1.俱乐部官员、教练员、球员,未经俱乐部批准不得随意接受媒体采访。2. 接受媒体采访时需本着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回答问题,不准公开发表对主办单位、裁判员及对手的评论。这两条概括起来就是:防火防盗防记者!真话假话别说话!

  就是这两条令人哭笑不得的规定,引发了众多网友和记者们热议,其中绝大多数声音都是批评篮协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采访对象接受媒体采访是否要经过批准,本来只是俱乐部内部的事,篮协为何要越俎代庖?采访对象为何不能公开发表对主办单位、裁判员及对手的看法?难道表达肯定和称赞之意也是违反规定?

  说白了,篮协是露怯心理作祟,怕自己或自己的下属(裁判员等)工作做得不好而遭遇媒体指责,所以千方百计阻挠记者们广泛而深入地报道CBA。这简直就是一种“鸵鸟心态”——遇到危险时,鸵鸟会把头埋入草堆里,以为自己眼睛看不见就是安全的,现在篮协就是采取这样一种逃避现实、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做法。

  实际上,在跟媒体打交道方面,近几年由信兰成主政的中国篮协一直比较消极——上赛季,中国篮协也曾出台几项媒体新政,同样引发了质疑。当时的政策包括:现场媒体文字记者采访位置将由场边的媒体记者席移到观众席上划一块区域;在开赛前24小时必须向赛区组委会报名,否则现场不予接待……篮协越是封闭、越是想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其实就越显得心虚。

  近两个赛季,CBA都曾有过媒体记者与裁判发生冲突的事件,这也使得护犊心切的篮协越来越对媒体敬而远之。篮协的文字记者上看台、限制记者人数等做法,已经体现出一种封闭自己的消极心态,这种心态绝不利于CBA的发展。前国家篮管中心主任李元伟[微博]就直言不讳地表示:“事实证明,封闭对于CBA没有任何好处,以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这就是当初我们要反复强调‘三个服务’的主要原因!”

  当年李元伟主政的中国篮协,曾提出“服务球迷、服务媒体、服务赞助商”的政策,由此也极大促进了CBA的发展壮大,CBA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离不开媒体的功劳。但是现在,中国篮协“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做法,不但对于过去的成功经验来说是个极大的倒退,对于CBA的球迷、球队以及赞助商来说,都是极大的伤害。

  球迷需要通过媒体了解球队,球队需要通过媒体吸引赞助商,赞助商需要通过媒体扩大广告效应……现在看来,球迷、球队、赞助商都需要媒体,似乎只有中国篮协不需要媒体。

  本报记者  李元春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