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校园足球放弃功利海阔天空 不再成绩至上

2013年07月22日07:19  中国青年报

  7月初的一个上午,烈日当空,上百个孩子在热浪中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公顷运动场上尽情地表演球技。这是上海市普陀区校园足球“绿茵梦想”足球嘉年华暨2012~2013年校园足球总结表彰会的现场。

  运动场被划分成了十余片区域,孩子们有的分拨进行三人制、五人制足球比赛,有的进行带球绕杆和定点射门等基本功训练。

  李明是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的体育教师,他原本担心有些孩子可能不会参加当天的活动,“学校已经放假了,天气又这么热,我起初还以为肯定会有些家长宁可让孩子在家休息。”没想到,所有的孩子都准时来到了球场。

  学校挑踢球的孩子只看其兴趣

  “孩子喜欢足球,家长又能看到踢球给孩子带来的变化,自然就会支持校园足球活动。”李明认为,家长态度的变化与近两年上海校园足球发展理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据李明介绍,中山北路一小并非足球传统学校,以前,校园足球的开展力度不大,“那个时候,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学校组队参加市里或区里的比赛”。直到2012年元月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成立,“联盟对校园足球的要求不再只是派队参赛,更重要的是校园足球的普及。”

  中山北路一小就是在加入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后,开始在全校开展普及性的足球活动,“除了体育课增加足球内容外,还有课外足球活动。现在,差不多每个班都有十几个孩子喜欢踢球。”而在过去,全校就只有一二十个校队的孩子算是真正能够与足球为伴。

  “以前,学校里挑踢球的孩子,肯定要找身体素质好的。现在就没有这种限制条件了,唯一的要求就是孩子对足球有兴趣。”李明指了指正在踢“三对三”比赛的几个孩子,其中有的孩子戴眼镜,有的孩子是“小胖墩”,“这要是过去,他们肯定是没机会踢的。”

  “孩子踢球会不会影响学习?这一点是家长最担心的。从我们学校的情况看,踢球几乎不影响孩子的学习,而且对他们身体发育,完善个性,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诸多方面都有好处。孩子能否受益,家长都有直观的感受,所以,他们才会支持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开展校园足球的主导思想是走普及路线还是走成绩路线,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执行方式。” 李明表示,走普及路线,学校就会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首先考虑的就是全校孩子的兴趣和受益程度;走成绩路线,学校要的只是成绩,所做的一切工作和努力自然也都和成绩挂钩。

  归口转变后不再成绩至上

  “上海市有关部门对校园足球提出的发展目标,是未来10年内,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参加足球活动的学生要占到总人数的30%。除此之外,再无任何比赛成绩上的要求。”同济大学体育部教授、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秘书处陶骆定告诉记者。

  2012年1月,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成立,联盟统筹管理上海市大、中、小学的校园足球活动。但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之一,上海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校园足球办公室,和其他40多个校园足球布局城市一样,上海的“校足办”也是归口在当地体育主管部门旗下。

  体育主管部门实际上很难直接管理学校,毕竟,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单位。此外,重成绩轻普及的思想在体育圈已经根深蒂固,这一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校园足球的实际开展效果。陶骆定介绍说,因此,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与“校足办”合署办公,但总体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归口于体育主管部门的“校足办”则提供足球教学、训练、培训等方面的专业支持。

  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是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成立的,陶骆定回忆,2011年,同济大学为了拓宽足球特长生的生源,向上海的同济附中和大同中学提出了以高校带动高中,以高中带动初中的校园足球发展计划,这一方案在上报上海市有关部门后受到高度重视,遂以同济大学的校园足球发展计划为蓝本,推出了上海市的校园足球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根本出发点是以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发展为突破口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上海市为此成立了受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校园足球联盟。

  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创立初衷与竞技目标无关,尽管联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年进行的上海市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四级联赛,但对于参赛的学校来说,比赛成绩只是校园足球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参考依据是校园足球的氛围、校长的重视程度和师资情况等软指标。

  陶骆定介绍说,为加快校园足球的普及发展,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已经多次举办校长论坛,向校长们介绍校园足球活动对孩子全面成长的帮助和对树立学校形象的好处,让校长们了解校园足球的教育意义以及学校能够从市里、从校足联盟得到哪些支持。缺少师资是现在校园足球发展的一大障碍,上海市校足联盟就不定期地开展面向体育教师的足球培训工作。

  陶骆定表示,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虽然统筹管理全市的校园足球开展,但没有以管理者自居,而是以一个帮助各级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服务机构作为自己的定位。

  校园足球坚决不与利益衔接

  一年半的时间,上海市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从92所增加到239所,上海市用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经费从大约100万元猛增到2100万元。陶骆定介绍说,这些经费都由市教育局划转到区县教育局,再由区县教育局直接划到学校,其中部分区县教育局再给予1比1的配套,所有经费都不经过校足联盟。

  校园足球经费的大幅度增加,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普及性校园足球活动要比竞技性校园足球活动更符合教育宗旨。

  “我知道,我们现在开展校园足球的理念和方式是挡了一些人的财路,但如果校园足球继续按以前那种方式发展,一定是走进死胡同。”上海市普陀区青少年中心专干滕颖磊向记者表示,过去,很多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比赛成绩和选拔足球苗子,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选拔苗子,都会有利益交易。因为比赛成绩可能会涉及升学加分或获得等级运动员证,而很多选拔出的苗子会被推荐到职业队,对于这些苗子的家庭来说,被推荐到职业队,意味着孩子的未来已经有了很大的保障。但需要付出的费用也不菲。

  “一旦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与利益衔接,它就成了功利性的活动。这是以竞技成绩为目的的校园足球活动的最大弊端,也是我们极力要打破的,”滕颖磊表示。

  据知情人透露,因为无法遵从、忍受相关利益方的“潜规则”,上海一所著名足球传统学校的校园足球近几年来每况愈下,最终彻底放弃了足球项目,令人惋惜。而上海的初中、高中能够招收到具有足球特长的本地孩子越来越少,也与足球成材路上的“吸血鬼”太多有着直接关系,“能不能参加一项重要比赛要看教练的脸色,能不能去某一个职业队的后备队也要打通各种关系,上海的孩子原本就有更多的人生选择,除非迫不得已,他们的家庭都不可能为孩子花这种钱,让孩子走上这条从一开始就与利益交织的人生道路。”

  这种不正常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宗旨的错位,“校园足球就应该是普及性的,要让广大青少年都能从踢球中受益。至于能有多少孩子成为足球运动员,那是校园足球广泛开展之后的自然结果。无论怎样,校园足球的普及性和教育意义都应该是前提。”陶骆定表示。

  “我们希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要以制度说话,而不是被人为因素所左右。比如,哪些孩子能代表学校参赛和因参赛而获得加分资格,全都要张榜公示。另外,我们要建立校园足球的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充分了解校园足球活动,包括对升学加分和如何进入职业队后备队的详细了解,绝不让家长盲目花钱,避免校园足球沦为利益工具。”滕颖磊表示,“所有这一切,都是要让校园足球保持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我们给校园足球提出的核心价值是十二个字:求德为先、求学为重、求技为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