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梦,并非只能来自传统的体校式培养,深圳校园足球独特的培养模式告诉你,梦想同样可以在校园里实现。正在备战U16亚少赛的9名深圳,正是深圳校园足球活动开展4年以来收获的首批硕果,他们的足球梦没有太多体校式压迫的模式培养,在他们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真正动脑踢球。
球员
学习踢球两不误
在入选U16国家队将近40人的集训名单中,9名来自深圳的球员格外受关注,他们不但拥有其他球员一样的U16国少队球员的身份,还拥有让其他队友羡慕的身份——普通的在校中学生,他们在队内更被称为是一群用脑子踢球的队员。
这9名产自深圳校园足球的青训苗子,深圳U16的队长段刘愚无疑是一个典型。“足球训练,他从没缺席过一堂课;文化考试,全年级900多学生,他从没跌出过前30名。”翠园中学体育老师文武说,“段刘愚就是一个千年难逢的奇才。”本次前往山东济南参加国少队集训前,段刘愚还参加了翠园保送高中的考试,结果轻松进入全年级最优秀的竞赛班。翠园中学校长乐了:“这孩子,高中可以免考啦!”主管初中部的副校长却有点不乐意:“他不考试,我又少了一个700分的学生!”
推广校园足球的初衷或者理想状态,就是希望培养出更多的像段刘愚这样的。“足球队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与其他同学没什么两样,训练是在一整天的文化课结束后才进行,所以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文化学习。”段刘愚称他之所以能够在文化课学习上比其他队友突出,是因为他在上课时能够集中精神听课,其他的队友在上课时却经常分心。对于自己的未来,段刘愚的回答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如果能踢得很好,那就踢球吧。比如进中超前三的俱乐部,或者到国外。就算不能踢职业队,我也不会遗憾,会把足球当成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周末或放假约朋友一起踢踢球。”
家长
支持不算多担忧也不少
最近几年逐渐受到重视的校园足球,虽然让不少学生走在了实现职业足球梦的路途中,这当然与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但也有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耽误正常的文化课学习。
目前就读于梅园小学六年级的李宪涛,是该校校队头号射手,并提前被被翠园中学录取,他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绩,与他爸爸的无私支持分不开。李宪涛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就被爸爸带去练习足球,升入小学后李宪涛爸爸为了让他能够继续踢球,又特意将他转学至梅园小学延续足球生活。与李宪涛相似的是目前就读于深圳中学一年级的杨林川,在龙岗中心小学就读四年级时他开始接受正规足球训练,入选了市U15队,参加过英德、成都和昆明的全国赛,在龙岗上班的父母为了支持他踢球,不顾每天上班往返龙岗的奔波,全家搬到罗湖租房住,当然杨林川也很争气,看到父母的付出后学习更加努力,文化成绩从年级500多名跃升至300多名,全校升旗仪式时还受到了校长的点名表扬。
与支持孩子踢球相比,反对的声音也不少,目前就读于梅园小学六年级的替补门将叶进杰,他的爸爸就一直不太同意他踢球,但他却对足球非常喜欢,在教练张治的说服下,叶进杰的爸爸才勉强同意让孩子继续踢球。深圳中学的足球教练黄赫,也曾拒绝了球踢得不错的儿子黄晨进入深中校队,“因为他不是踢球那块料,不能让他占名额”,如今已经在深大计算机系大四即将毕业的黄晨,近日才组织同学组队回来深中当校队陪练,“一直想进深中校队,到大学快毕业,才得到与深中校队交手的机会。”
学校
体校模式、明星模式、日本模式
深圳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虽然总体上都是力争确保文化成绩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情况下开展,但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又有各自的特色。
校园足球开展得较好的翠园中学,他们的模式是体校与学校之间的结合,他们的教练是原罗湖体校的教练陈铭芳,这也让他们在选材方面比其他学校更占优势。翠园中学的校队一般都保持30人的规模,每年从小学联赛中招收10名足球尖子,一三五下课后以及周六上午、周日下午接受足球训练,基本上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文化学习。“这次入选国少的这些孩子,要给其他孩子做个榜样,学习训练都不能掉队,学习不好、不爱学习,影响其他学生,这样的球员球踢得再好也宁可不要。”陈铭芳说。
翠园中学推行的是体校与学校之间的结合,华富小学推行的则是明星球员的培养模式,该校的足球老师周远志称,他在华富带的每一届学生中都能找出几个明星球员来,“效力于上海申鑫[微博]的朱家伟[微博]以及贵州人和[微博]的饶伟辉[微博];效力于杭州绿城[微博]的国青队员庄佳杰、易白荻,深圳风鹏的钟晋南等职业球员都曾是华富小学的明星球员。”布心小学的模式则模仿日本青训的模式,但由于在学生训练的人数上以及比赛的规模上远远达不到日本学校的那种规模,负责布心小学男子足球队训练的张进冬觉得很苦闷。
俱乐部
尽力帮扶校园足球
目前深圳的两支职业俱乐部中,都有校园足球的元分素,其中红钻的刘德慰出自深圳中学,深圳风鹏的钟晋南曾在华富小学读过书。“俱乐部与校园足球的合作逐渐变得频繁,球队会不定期地去学校进行交流,我们教练与学校教练、我们球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足球,”红钻俱乐部总经理李虹称,欢迎学校的体育老师、学生来球队参观与训练,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如果在校园里发现好的苗子,俱乐部也会邀请其到球队进行试训。
体校
夹缝生存 寻求转型
深圳青训在校园足球中取得的硕果,从侧面反映了传统体校在转型中的成功,以及业余体校在深圳起到了推进作用。“曾培养出多名职业球员的罗湖体校,从2009年开始走转型之路,之前采取的是‘集中吃穿、集中训练、集中读书’的‘三集中’模式,如今则采取走训的方式,训练主要是周一、三、五下课后以及周末集中集训,这些时间基本上都是学生玩游戏、看电影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不会产生影响。”深圳U16少年队教练陈铭芳说,校园足球的模式明显比传统的体校模式好,也是对小孩前途更加负责的模式。
专题采写 晶报记者 何海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