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琦
十天总结,八大问题,六项措施,马尼拉之败引发的中国篮球“2013大震动”,到此为止。
并非没有涉及“改革体制”,但更多的表述应该被理解为“完善体制”,因为主体毕竟是仍旧站在保护伞下的男篮国家队。甚至,画上的句号里,嗅不到哪怕一丝丝问责的气息。2013年的中国篮球,好像还是狠不下心。
也罢,也罢,应答也好,答应也罢,哪怕就是纯粹的亡羊补牢,篮管中心掌门信兰成亲口读出的那六项“改进措施”,若能够贯彻到位,总可以推动中国篮球向前几步。怕只怕,如此斩钉截铁,最终把握不好,仍有可能退化成口号,那样就连起码的治标也要化作泡影了。
国手选拔当然是一门科学,同时恐怕还要再加一句:完善国家队主教练选拔方法。杨纳基斯是否续任在其次,最要紧的是中国男篮切不可就此断了“学习欧洲”的念头。掉头崇“美”等于走老路,而所谓的“中国特色”,你又觉得如今的球员们有多少能够彰显特色?
今年的选帅过程一直是保密的,结果杨纳基斯与中国篮球互难融合的东西真不少。今年的国手选拔是拖到最后一刻、几经反复才敲定的,结果费尽心思所挑照样有等于浪费名额的。所以,既提到“监督机制”,就该在来年国家队集训前,将其公之于众,否则迟早还是:自己给自己当裁判。
故而,无论明年的主帅是土是洋,无论杨纳基斯是否留任,主帅最好能在新赛季CBA[微博]开打前后,有充裕的时间游走联赛考察球员,而不是再将这些基础工作延后到集训阶段。故而,在遴选国手之时,实力、风格对应必须压倒其他一切考量。中国男篮做不到像韩国那样,每年用联赛冠军队主帅领军,再由他自主组队,但至少可以创造“举贤不避亲”的氛围。
今年的亚锦赛备战,集训时间是近年来最短的一次,却也是伤病情况最“烦人”的一次。至于热身赛,板子也没必要全打到联系对手的盈方公司身上。他们有创收冲动,他们也确实无能力请来那些欧美强队的正牌阵容,人家要么尚未集中,要么打死也不会跨越千山万水。他们需要被纠正的,一是不该弄那么多对手,二是不该换那么多城市。至于另一部分责任,篮管中心自身或许真的需要有勇气,纯属练兵的热身赛,我们为什么非要动用一切手段,非赢不可?
当然,篮管中心也有苦衷,最近几年来,CBA联赛与国家队之“倒挂”日趋明显,国家队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功利”二字侵袭。篮管中心若敢出招,真不妨从此以后,将敬业精神列入国家队筛选球员的选项。
话说回来,绝大多数球员的报效情怀,还是应该被肯定的。据说,篮管中心也确有计划,为球员效力国家队期间受伤埋单,但愿这可以是彼此推动的另一种动力。
但说到梯队建设,说到奖励机制,反倒需要更加审慎精确。国家队当然可以搞梯队建设,若这种梯队建设无法带动各俱乐部热火[微博]朝天,最终也还是无源之水。国青队当然可以获得资源倾斜,但国内青年联赛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些眷顾?一支俱乐部青年队每年顶多20来场比赛,一支球队所在城市都不能保证有像样的基层培训体系,明天不断炊,后天也得断。
而明年世界杯若能争取到外卡,中国男篮最好就是清一色的接班力量,连易建联[微博]都可以考虑轮休。这种手段不排除有拔苗助长之虞,但权衡之下仍然值得一试。
此外,奖励可以有,但最好别变成强心针,别忘记现行体制下,俱乐部同样也有“送人进国家队”的需求,本来是人的事情,最终搞成钱的事情,必然乱套。更不必说,真想抓好人才衔接,年龄这道关千万卡死。
看重国家队,就要求联赛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甚至控制赛程长度、起止。看重联赛,就在“市场化”的大旗下不惜表达“联赛和国家队是两回事”,在外援政策上各打算盘。所以,真要琢磨联赛制度改革,真有必要将国家队因素考虑在内。
说实话,指望CBA联赛立刻“管办分离”并不现实,一方面中国篮球所在的制度环境并无松动迹象,另一方面参与者也存在意识、能力不同步的状况。所以,如若这不是篮管中心的应付之词,便应该就此两轮驱动,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催熟条件。
当下可以做的,则是对现行体系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至于联赛当前的“主要问题”,篮管中心再召开俱乐部会议时,不妨做一回洗耳恭听者和记录者,尽管他们之前可能已经听过很多次。想做什么调整,把决定权交给包括各家俱乐部在内的所有拥有投票权的人,比如姚明提出过建议的“CBA取消亚洲外援”。
CBA的舞台,终需自己人唱戏。
(作者系《篮球先锋报》副主编,本文系作者授权刊载,有删节,部分措辞有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