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国八条杀敌一千 自损八百

2013年07月26日13:36  东莞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晨征

  两场东亚杯,国足[微博]接连逼平劲敌日韩,可谓挽回不少颜面,“6·15”耻辱一败的不堪形象,正在国人心中渐渐扭转。而此前出台“国八条”的恒大[微博]俱乐部,再次顺势站在了中国足球的道德制高点。

  众望所归,恒大将首个“国脚拼搏奖”授予与韩国一战表现异常勇猛的曾诚,并号召其他国脚向其学习。这本无可厚非,即便没有那枚纯金奖牌,也不会影响国人对曾诚的由衷肯定。与之相对的是,在打分中排在最后的那名国脚,恒大依旧没有公布姓名。

  平心而论,在恒大“国八条”中,某些指标很难给出定性结论,最明显的便是界定比赛是否积极拼搏——虽然“状态不好”很多时候听起来像是托词,但之于运动员却是客观存在,这或许很难用常规标准判别。

  不得不说,恒大主动掀起队内“整风”,用奖罚分明的手段对国脚予以刺激,积极效果确实存在。但像这样声势浩大的形象运动,暂且不论其根本出发点究竟意欲何为,在具体操作时,难免给人矫枉过正、有失公允的感觉。

  一言蔽之,即末位评定,更像是为了处罚而处罚,难言有多少激励效果。有消息称恒大监察团与国家队有过沟通,后者也曾建议“最好不用最优和最差”,但恒大依然坚持了最初的章程。

  由此,谁将成为首个遭受惩罚的恒大国脚,近日来也是媒体持续关注的焦点。虽然恒大方面以“保护球员”的解释未曾公开,但如果所有的监察措施都是秘密进行,球员们真的不知道谁是那个“反面典型”,难免滋生出人人自危的恐慌情绪,国家队的战斗力,何尝不会产生消极影响?

  站在这个角度分析,恒大的“国八条”政策,仍然没有摆脱掣肘中国足球,乃至中国社会多年,急功近利的惯性思维。

  但即便如此,在中国足球整体环境缺乏规范导向的背景下,“国八条”仍有快刀斩乱麻的一些作用,最明显的便是对球员因国家队比赛受伤提供保障,这分功劳不容置喙。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