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我们要有怎样的大群体观

2013年03月28日09:5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政府主导,但不能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方。全民健身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面对百姓的关切,如何转变体育机构职能,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是块试金石

  说起公共体育服务,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全民健身,因为身体健康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

  靠什么推动全民健身?在日前结束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体育界形成共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要着力推动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

  “大群体观”突出了政府的责任,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责无旁贷。据统计,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28.2%,全国各类体育场地超过100万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00万人。这些数字反映出各级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在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方面想了不少办法,干了不少实事。

  但是,面对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区域、人群等不同领域供给不均问题,仅仅依靠政府主导是不够的。更进一步,光靠搞声势浩大的健身活动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全民健身还应该和运动项目结合,扎根于项目发展的大众体育不仅基础牢靠,而且也活跃持久,易于形成生活方式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当前,我们的全民健身工作主要由体育主管部门的“群体部门”来推动,而本来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的各个运动项目协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却出力甚少,因为他们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拿金牌上,对协会的组织网络建设、会员发展与服务、群众性竞赛体系和项目文化建设等事关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却无暇顾及。因此,“大群体观”要求部门协调,首先应该协同和理顺体育系统部门内部的权责。

  其次,“大群体观”呼唤全社会参与,但现实是中国“草根”体育组织无论在准入门槛上,还是经费来源上,都存在诸多限制,不能“合法”地从底层给予群众体育有力的支撑。民间体育组织如何支持全面健身,德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德国的民间体育组织是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存在,体育俱乐部会员占德国总人口的1/3。体育俱乐部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数量众多,而且还能提供器材和教练指导,组织会员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

  政府主导,但不能作为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方。全民健身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面对百姓的关切,如何转变体育机构职能,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是块试金石。(范佳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