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9月13日体育专电(李铮、彭卓)在辽宁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乒乓球赛场,半身瘫痪的运动员刘华宇赢球后,拼命向记者挥手:“我削球了,精彩吧!”看到记者竖起大拇指,他高兴地张开双臂,“嘿嘿”地笑出声。
毋庸置疑,赛场上的刘华宇是快乐的,然而走下赛场的他,却显得心事重重。“我很害怕。如果以后退役了没工作、没收入,我靠啥生活?”
刘华宇的担心,也是很多残疾运动员的心声。29岁的跳远运动员杜思诺和丈夫都是盲残运动员,曾双双在全运会斩获金牌。“盲残的就业范围比肢残更窄,基本上除了钢琴调律就是针灸推拿。可运动员为了专心练体育,学习很不系统,难以通过考核。退役后怎么办?根本不敢想。”
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于长源表示,为体现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重视,目前各项国际比赛中,残疾运动员奖金设置与健全人相同。政府也在残疾人培训、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目前辽宁在残疾人事业的资金投入,年增长达到40%,远高于GDP增长速度。”
曾在伦敦残奥会获得100米短跑金牌的盲残运动员薛雷,退役后被安置在锦州福利院做护理员。事业编制和每月2000元的工资,令他非常满足。“虽然没办法继续搞体育,但我也知足了。和很多退役后没地方可去的队员比,我已经非常幸运。”
然而,真正能够退役后享受政府安置就业,获得一份稳定、体面工作的残疾运动员,人数非常有限。大多数退役队员仍需自谋职业。
学历低、工作经验少、身体行动不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昔日的残运会奖牌并不能为运动员增添多少就业砝码。找工作、求生存成为很多残疾人运动员的“老大难”。
“为什么我要办养殖培训班?还不是看到太多队友退役后找不到工作,连饭都吃不上。”“无臂蛙王”宫宝仁退役后,用奖金和办养猪场的盈利,免费为残疾人运动员开设养殖班,6年来已培训了400余人。“全省、全国每年退役的残疾人运动员太多了,我这只能是杯水车薪。”
退役后难就业,在役期间也难攒钱。据了解,很多残疾运动员过去为了治病疗伤,家人都为其下“血本”,甚至债台高筑。而残疾运动员很多来自农村,大多没有办理低保,奖金和补助是生活的唯一来源,也是偿还债务的主要希望。
“虽然我们是全国冠军,但两个人这些年的所有奖金加起来,也不够在市里买套房子。每个月训练补贴只有几百块,攒不下来钱。没钱没房怎么敢生孩子?”杜思诺担忧地说。
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体育训练科科长杨士祥告诉记者,虽然残疾人运动员获奖有奖金,可毕竟真正“摘牌”的仍是少数。对于大多数残疾人运动员,训练期间的补助是其唯一收入来源。
“刚入队每月100元,老队员300元,当上队长才400元。就算包吃包住,这些补助也太少了。”杨士祥说,很多残疾人运动员岁数较大,都已娶妻生子,光靠补助难以养家糊口,导致残疾运动员人才不断流失。
“我是热爱篮球的运动员,可我也是个父亲,得养老婆孩子。”36岁的聋人篮球运动员孙亮,在“为了梦想打球”和“为了生活退役”之间纠结了多年。“如果圆梦和温饱可以两全,那该多好。”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