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外援,球队中名气最大的是国手边洪敏,其他全是“90后”青年军,这就是正在备战新赛季全国男排联赛的浙江体彩男子排球俱乐部的现状。
今年,是男排联赛走过的17个年头,在17年中,浙江男排走过风风雨雨,有过辉煌也走过低谷。新赛季,“全华班青年军”浙江男排的初步目标是:打入前八。更重要的目标是:打出“精气神”。
摘金夺银的辉煌年代
在2002-2003赛季前,浙江男排两度屈居全国男排联赛亚军并且一次夺铜,因此有了个不太好听的绰号:“千年老二”。而在2002-2003赛季,由二传王贺兵和副攻郑亮领衔的浙江男排浙江男排终于挂上了金牌。
谈起王贺兵和郑亮,时任中国男排主教练的邸安和有句话非常恰当。那是2003年第12届亚洲男排锦标赛前,邸安和说,“王贺兵33岁,但目前国内的二传没有一个人能超过他的水平,连接近的都没有。36岁的郑亮曾经是亚洲第一副攻手,3.73米的摸高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他现在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加上他两人十几年在一起配合,默契到闭着眼都知道该怎么打。”是的,郑亮身高2.01米,摸高比易建联还高了1厘米,是当年的亚洲第一摸高。郑亮习惯跳在空中等球,下手快,滞空能力强,他抡直手臂往下劈扣,迅雷不及掩耳钉在对手的地板上,在联赛中少有敌手。
除了有郑亮、王贺兵压阵,在2002-2003赛季的全国排球联赛由于“非典”的意外发生,被迫将决赛一度推迟五个月之久,让原本以老将征战的浙江男排有机会恢复体力和调整状态,并且在决赛中凭借丰富的比赛经验,最终击碎上海男排重现“夺冠梦”。
从争冠到保级的巨变
第一个联赛冠军带给浙江队的喜悦持续的时间不长,当2003-2004赛季决赛再次在上海男排和浙江男排之间展开时,沪军再没有让历史重演,通过主攻沈琼、徐文斐和接应汤淼的出色发挥,在激烈的网上对抗中成功力压对手,最终毫无争议地以3比1力克浙江男排,时隔四年之后重夺联赛冠军,开启“九连冠”霸业的序幕。
浙江男排在2003-2004赛季夺得亚军后,从2004-2005赛季开始,在此后的九个赛季中,浙江男排都没有如愿进入联赛的前三甲。那是因为,浙江男排的老将们退役了。王贺兵、郑亮、沈安东,昔日的铁三角再加上冯乐铭,四名主将退役,让浙江男排面临了巨大困难。浙江男排的联赛目标一下子从“争冠”掉到了“保级”。“成绩肯定会下滑,但是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下滑的不要太狠,尽量少输几场比赛吧。”时任球队主教练的王贺兵说道。
老将退役,小将担纲。当时,被寄予希望的小将王隆瑞被称为“浙江男排小当家”。2005年新一届中国男排里,浙江男排年轻的主攻王隆瑞赫然在列。作为浙江男排主力主攻和场上队长,王隆瑞以发球以及进攻凶狠著称,很有激情。不少球迷都相信,浙江男排会随着王隆瑞的成长而重回巅峰。没想到的是,此后王隆瑞相继受到肩伤、右膝伤、左膝伤的困扰,始终在养伤—恢复训练—受伤的循环中,影响了他的发挥。
好在后来曾被誉为“亚洲最好的副攻”的边洪敏逐渐在浙江队中崭露头角。现在的边洪敏已经成为了浙江男排的主力副攻,高大的身材让他在比赛中2号位背飞打得游刃有余,而他的高压吊球亦是球队得分的利器。
没外援没老将 新赛季目标前八
现在的浙江男排几乎面临着与2005-2006赛季同样的困境:一批老将同时退役,顶上来的是一批国青小将。本届全运会结束后,面对新的全运周期,浙江男排在人员上做出了大刀阔斧的改变。全运会四朝元老周元和新老国手王隆瑞、丁慧、戴闻涛等老将相继退役,顶上来的是金志鸿、王峰磊、李翌杨、吴浩、徐先涛等国青小将。
“新赛季中,我们队里除了边洪敏这个85后,其他的主力队员都是90后。”浙江男排主教练王贺兵说道,“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同时也是不成熟的。队员的基本功、技术水平、心理素质、打关键球的能力,都要在联赛中慢慢磨,希望能磨出一支敢打敢拼的队伍。”
与他们的前辈们不同的是,这次,浙江男排的小将们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随着男排联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队伍引进了外援。
小组赛中,与浙江男排同组的四川、福建、上海都招募了外援。四川男排一举签入意大利和巴西双重国籍的主攻兄弟戴维森和达尼洛以及古巴接应波埃;同时,加拿大左手将苏尼亚斯和芬兰攻手奥伊瓦宁,均与福建男排完成了转会和注册手续;此外,上海男排分别签约意大利主攻萨瓦尼、塞尔维亚主攻亚尼奇和美国副攻大卫·李,后者现阶段正在跟随美国男排出征大冠军杯赛。不难看出,小组赛中,浙江男排的小伙子们就将面临一场场“恶战”。
新赛季,浙江男排的目标很明确:打进前八。王贺兵表示,新赛季他更加看重队员们有没有打出“精气神”。
“这个赛季我们不会打得很轻松,也作好了输球的心理准备。我一直对队员说,‘输球并不可拍,重要的是打出我们浙江男排的风格,展现出我们浙江男排的气势。浙江男排有过辉煌,我们的梦想和目标就是塑浙江男排辉煌。”王贺兵说。
“排球毕竟是团队运动。队中年轻队员很多,但必须要锻炼他们,不能只看这一年的成绩,还是要放眼整个周期去培养。”(康康 沈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