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武威7月17日体育专电(记者吴光于)7月7日点燃战火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经完成9个赛段的比赛。本届比赛中,22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车队一路厮杀,与往年相比,选手水平和比赛观赏性都有明显提高。
办赛12年,环湖赛见证了中国公路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在今年比赛中,我国选手争夺积极,但竞技水平比起来自中亚和欧美的对手仍逊一筹。“自行车王国”期待着向自行车运动强国的华丽转身。
“烧钱”运动在民间硬件支撑乏力
环法作为世界自行车运动的顶级赛事,与法国甚至欧洲深厚的自行车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中国虽为“自行车王国”,但大部分老百姓只是将其作为代步工具,真正把它作为运动、娱乐的人所占比例很小。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公路自行车赛事的兴起,人们的自行车运动热情被逐渐点燃。然而,与欧洲相比,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拥挤不堪,且鲜有专门为骑车族设计的自行车车道。
西宁骑友王海涛表示,自己每次骑车都是一次历险,要在川流不息的汽车中见缝插针,身后的喇叭声让他胆战心惊,城市中的汽车尾气也让健身变成了“吸毒”。久而久之,他花6000多元买来的自行车只能束之高阁,只在节假日偶尔到郊外使用。
成都骑友马庆生告诉记者,自行车运动对于目前许多国人来说是个“烧钱”运动,与“摄影穷三代”一样,玩的是器材。作为自行车忠实发烧友,马庆生8年前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辆自行车,陆陆续续在改装上花了1万多,现在除了车架,全部都换了。
“好的器材都是进口的,价格不便宜。人家欧洲人挣的比我们多,在装备上却和我们花的钱差不多,”他说,“如果将来国内能有物美价廉的装备,这项运动肯定将更有群众基础。”
重视不足制约项目发展
“在中国,一个体育项目水平发展得好不好,基本取决于在奥运会、全运会上能不能拿奖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与公路自行车不同,中国的场地自行车运动水平在国际上领先。该业内人士分析,差距的产生来自对项目的重视程度。
据了解,现在全国有几乎一半的省没有开展公路自行车运动项目,该人士猜测,这与该项目花钱多、拿牌少有关。公路项目投入与产出比明显低于场地项目。
“养一支公路车队,一年至少需要300万,训练场地、训练装备的花费都在场地项目之上。在当前队伍没有完全实现职业化的情况下,就得靠国家养。花那么多钱,养那么多人,最后即使拿也只是拿一块牌子。很多地方觉得搞这个项目不划算,所以干脆不搞了,这就造成了公路项目的先天不足。”他说。
他还表示,以“体校-省队-国家队”的模式培养运动员限制了业余的高水平运动员进入专业队的机会,不利于项目发展。
“在公路自行车运动中,要提高运动员水平,比赛比训练更关键。”本届赛事国际裁判马丁·布鲁因说。
然而对于中国目前的职业队来说,每年能够参加的赛事寥寥无几。青海省天佑德自行车队经理闫力告诉记者,在去年天佑德队与澳大利亚维珍队联合训练期间,他了解到维珍队每个月有20天在参加比赛,这种以赛代练的方式让天佑德队望尘莫及。
“现在国内已经有了9支职业车队,我们盼望着把职业联赛搞起来,”他说。
他还透露,目前我国对公路自行车运动还缺乏科学研究,例如从高原到平原的调整周期、运动员的兴奋周期等都缺乏科学数据支撑。
同时,训练水平的低下也制约着项目发展。“就我们车队来说,依然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土办法。下一步应该考虑把教练员送到国外学习先进经验,”闫力说。
“职业队”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要提高公路自行车水平,职业化是必由之路,”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说。
据了解,我国目前共有9支在国际自行车联盟注册的职业车队,其中包括在本届环湖赛中亮相的青海天佑德队和甘肃体彩队。
然而,虽然名为UCI洲际队,但却是“一班人马两块牌子”。青海天佑德车队的队员全部来自青海省体工二大队,属于吃皇粮的“职业车手”。其他8支队伍也基本是这种情况。
闫力说,“两条腿走路”看似名不副实,但也有优势。2009年天佑德车队成立以来,每年都有来自青海省体育局40万元的资金,加上车队的赞助,目前车队运行状况良好。“我们的装备在这次环湖赛属于较好的,”闫力表示。
成立4年来,车队先后送出3名车手到法国训练,继去年首次引进外援后,今年又从澳大利亚和吉尔吉斯斯坦引进了2名外援。
2012年,在车队的协调下,车手刘彪转会到卓比奥斯洲际职业队。过去1年多的时间里,刘彪代表卓比奥斯赴美国、比利时、韩国等地参加了多场比赛。“车队无论从战术的使用、训练的方式还是运动员体力的分配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刘彪说。
截至本届环湖赛第九赛段,刘彪的个人爬坡总成绩位列第五,他表示将在剩下的最后一个三级爬坡点积极拼抢,争取将排名再提高一位。
刘彪说,目前卓比奥斯队有4名来自中国的车手,全部都是和他一样,抱着“取经”心态过去的。
“将来我肯定要回天佑德队,毕竟是大队给了我学习机会,而我也是大队的运动员,”刘彪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