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青运会举行 俄青年爱乒乓赛场理想向马琳看齐

2013年07月12日07:59  东方网-文汇报

  “The brothers are of the same height.Every day they go out three times。”(哥俩一般高,每天出三操。)——盯着这谜面不到半分钟,亚历克斯·伯丁就猜到了答案:筷子。因为他刚用这神奇的“哥俩”吃了顿饺子。惊喜还没完,当伯丁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奖品袋时,17岁的俄罗斯少年对这袋中的小玩意们啧啧称奇。面人、剪纸、沱茶、中国结、风油精,几乎每一样小东西都要被他赞为:“奥妙、充满玄机,就像乒乓球[微博]那样。”

  昨天,第五届中俄青少年运动会文化交流活动在各比赛场馆举行。承办乒乓球赛事的上海中学别出心裁地把交流会办成一场“魅力中国”游园会。“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相信俄罗斯小球员们不会空手而归,但希望他们的收获不止于乒乓层面。”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说:“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作为拥有全球视野、掌握海量信息的新一代,我们更希望俄罗斯青少年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回家去。”

  中国情结一梦三十年

  《空城计》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与“西城男孩”,游园会未开场,各种东与西、新与旧的混搭已引得俄罗斯少年们直呼过瘾。待到置身游园会里,金发碧眼的队员们个个如同进了大观园。

  有为面塑着迷的,有为灯谜费神的,有为茶艺驻足的,更有的索性平生第一次操起擀面杖,一板一眼学包饺子。人群里,这次运动会的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康斯坦丁对剪窗花情有独钟。

  “我十岁第一次来到中国,那时就见过这漂亮的窗花。”康斯坦丁道出渊源,“那一次,我的中国朋友教我剪雪花,就已经令我赞叹异常了,不想今天再见这艺术,竟还有更了不起的图案。”得知这些繁复又生动的窗花都是送给团里的礼物,康斯坦丁由衷赞道:“每一次来中国,我都会有惊喜的收获。”这一回,三十多年前的旧梦重温,他说自己的中国结已经情根深种。

  赛场理想向马琳[微博]看齐

  同样与这里结下缘分的还有伯丁。作为17岁的青葱少年,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饺子,“俄罗斯也有类似的点心,但皮更硬实,馅儿也有甜有咸。相比之下,中国的饺子更对胃口。”

  作为俄罗斯乒乓球国家青年队一员,伯丁六岁开始打乒乓,至今已是十年有余。现在每天训练两次,总共六小时,他说完全不觉枯燥,相反,对乒乓的变幻莫测深深着迷。伯丁说,他忽然发现中国人擅长的许多东西都有共通之处。“比如乒乓球只靠旋转就能生出千变万化,是奥妙无穷的运动。而饺子也是,志愿者告诉我,包饺子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具,全凭手感。”伯丁和他的队友波波夫开玩笑说,马琳打球那么棒,包饺子肯定也在行。

  俄罗斯少年口中的马琳正是中国的奥运会冠军。一个半月前,马琳刚刚代表UMMC俱乐部参加俄罗斯乒乓球联赛,并助球队一举登顶。俄罗斯国家青年队的几个孩子们虽无缘与奥运冠军在场上对打几拍,但他们对于马琳来打俄罗斯联赛还是喜闻乐见的。“既然马琳可以来俄罗斯打比赛,我们或许也有机会到中国来打乒超联赛。”伯丁与教练普朗金这样畅想,以后常来中国,吃饺子,打乒乓,争取向马琳看齐。本报首席记者王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