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董思韵
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于两天前在江苏常州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国各地共有44名10到13岁的运动员进行争夺,与以往不同的是,所有的参赛运动员在赛前还进行了一场两小时的文化课考试,最终有两名运动员未能通过测试,按规定他们仍可参加比赛但不计成绩。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负责人在谈起赛前增加文化课考试时表示,考试初衷并不是为难运动员,目的是在于进一步督促青少年提高文化课修养。而这项举措推出的背景则是国家体育总局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及总局青少司在2012年3月发布的《关于在全国部分项目青少年比赛中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课考试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
语文比重最高,试卷不难
在这场考试中,所有运动员将完成一张总分100分的试卷,其中语文占了40分,数学30分,英语20分,体操项目常识仅为10分。不合格者将不计比赛成绩,最终44名参赛运动员,有两名运动员未能通过考试。
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微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12岁到15岁,正处于体操打基础的时期,比赛任务不重,不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训练上,文化课同样重要。”据了解,这份试卷由南京体院负责出题,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教版教材的内容出题,难度也并不高,保证了大多数运动员均能过关。
各省队开始重视文化课
事实上,在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意见》之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全国体育工作的重点,2012年3月,体育总局青少司发布《通知》,明确提出了从去年暑假开始,在全国部分项目范围内开展青少年比赛中进行赛前运动员文化课考试的政策。而除了体操项目之外,还有篮球、田径、羽毛球[微博]、射箭、跆拳道等9个项目加入了推广文化课的计划。据悉,青少司计划在2017年前,将文化课考试与这九个项目的全国青年锦标赛“挂钩”,未达标者将被决赛“拒之门外”。
截至去年12月,运动员文化测试工作已开展了两个年头。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仅仅去年一年,就有全国31个省市的2555名运动员参加了测试。其中田径、曲棍球、羽毛球和跆拳道四个项目都已经实行了参赛资格与运动员文化测试挂钩的办法。在连续参加文化测试的四个项目中,运动员的测试成绩平均分相比起2011年有了2到10分的提高,测试的通过率也提高了5到20个百分点。
而去年的全国U15篮球赛也进行了文化课测试,河北省等省份也在柔道、乒乓球[微博]等项目的省级比赛前举行了文化课测试。从2010年开始,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正逐渐获得各个级别运动队的重视。
“接受9年制教育才治本”
长久以来,外界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一直颇有看法,而运动员也在退役后面临着因文化水平不高,遭遇就业困难的境遇,《意见》与《通知》的推出背景也正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强化运动员的文化水平。
采访青年体操锦标赛的老记者车莉表示,她在场边听到的更多是对于新政的赞同声,“其实重视文化课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自从这样的政策实行以后,在青少年阶段,从基层教练及各队领导都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真的有天赋的年轻人再把他送到国家队,进一步进行竞技培训。这样一来,学习体操也不会那么痛苦,变成了‘快乐体操’,这样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人投身体操运动吧。而且到了2017年,这样的考试规格还将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而乒羽记者邹晔也表示,就羽毛球项目而言,羽毛球队很早就开始重视起了文化课水平,“以羽毛球为例,在过去7、8年里,队员们都在进行日常的英语学习。乒乓球队也有类似的课程,同时还会有心理辅导课。虽然和学校里的不同,但更强调实用性。”
重视文化课的政策也让青少年运动员的家长双手赞同,一位来自河北的家长就表示:“早就该这样做了。”
不过也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微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项政策其实只是治标不治本,“首先我觉得把参赛资格和文化成绩挂钩原本就不合理。如果一个运动员就因为文化课成绩比别人低,他运动成绩再好,也没有名次,这难道是合理的吗?除此之外,我觉得考试的政策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让运动员们真正重视起文化课来光靠这个途径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他们因为是运动员,就和别人学的不一样,考的不一样,这里也充满了不公平因素。”
同时,汪大昭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在青少年满15岁之前不搞专业体育队,让所有的运动员都在学校读完9年义务教育,然后再让有天赋的运动员接受专业的训练。如果一直让文化课学习这样拖拉下去,我相信像国足[微博]‘1:5’这样的惨剧还会重演。”
(实习生吴璠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