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为曲棍球贡献良多 发展受限因运动员收入不均

2013年06月17日07:59  大连晚报 微博

  本报记者 于洋

  辽宁是体育大省,体育人才层出不穷,曲棍球项目更是如此,不论中国男曲还是中国女曲,都有很多辽宁籍的球员。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管理中心曲棍球部部长杨超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言:“辽宁籍球员确实占据了相当份额,可以说辽宁籍球员是国家队的基础。”

  杨超在谈全国曲棍球形势时解释说,目前曲棍球开展好的省份除了辽宁外,内蒙古和广东也算不错,“内蒙古曲棍球的发展,是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因为在呼伦贝尔,他们有一项传统运动和曲棍球非常类似,这是内蒙古曲棍球强悍的基础。但辽宁的情况有所不同,辽宁曲棍球的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辽宁省海校开展曲棍球,经过这些年的坚持,辽宁曲棍球人才辈出也就不奇怪了。”

  杨超坦言,曲棍球在国内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毕竟在运动员收入上不均衡。“入选国家队的运动员月收入可以超过万元,在其他运动队的球员月收入会在两三千元到四五千元不等。”杨超拿棒球项目举例,“棒球运动如今在很多高校都非常普及,我们也希望曲棍球也能进入校园。我们也在进行试点,不过曲棍球场的要求过高,想要开展起来难度不小。”目前全国的各支地方队,每年会参加固定的锦标赛和杯赛大约30场。“没有开展职业化也是影响曲棍球发展的因素。”

  曲棍球这个项目之前差点被驱逐出奥运会,杨超表示当时“确实惊出一身冷汗”。不过他认为在很多国家都有高水平的球队使这个项目最终留在了奥运会上。而在奥运会上,中国女曲的出色成绩让更多人关注曲棍球这个项目,“近10年来,中国女曲的成绩给曲棍球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杨超说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