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拳击赛“摘帽” 奥运拳击比赛规则向职业靠拢

2013年04月11日14:59  北京晚报

  就在不少人仍在议论邹市明[微博]职业拳击前景之时,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宣布了奥运拳击向职业拳击转变的改革决定。从今年6月1日开始,所有业余拳手都将摘掉头盔,记分方法变成职业拳击的记分制,这引起包括美联社等世界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世界拳击锦标赛和奥运会拳击比赛,都将按照这个决定展开,这对征战奥运会的拳击手们而言,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当然,国际拳联这个决定只适用于成年男子拳击比赛,女拳手和青年男拳手依然在比赛中戴头盔。

  从表面上看,摘掉头盔似乎有悖于防止拳手受伤的常理,但国际拳联医学委员会主席巴特勒列举了大量医学研究表明,拳手摘掉头盔将减少头部震荡。而且拳手的视野更开阔。

  业余拳击规则的变迁历史也比较有意思。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前,所有的业余世锦赛和奥运会拳击比赛拳手都不戴头盔,只穿背心,记分方法也是人工记分。无论是拳王阿里还是福尔曼等奥运会冠军,都是这样实施的。在1984年后,当时的国际业余拳联受到美国医学委员会禁止拳击的警告,才匆忙作出拳手戴头盔的决定。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拳手贿赂裁判大面积夺金的丑闻曝光后,当时以乔杜里为主席的国际业余拳联决定采用电脑记分方法,以示公正。

  其实,所谓的电脑记分也是由人来操控,并不能彻底解决主观打分和偏袒的现象,因此也引起拳击手们的不满。为了区别于职业拳击,强调安全,规则规定拳手击中对手腹部不给分,即不鼓励进攻对方腹部,使许多进攻凶狠的拳手无法得到裁判的认可。由此,十分有趣的是,当初的拳王泰森甚至连洛杉矶奥运会美国选拔赛都没出线。他就抱怨:“奥运会拳击比赛变成了一个记分游戏,比赛索然无味,没有对抗,没有观赏性。” 本报记者 孔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