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闲谈高尔夫系列之漫谈高尔夫与旅游
高尔夫一开始就跟旅游扯不太清,深圳早期还为几个高尔夫球场到底应该归体育局管还是旅游局管闹过矛盾,后来才随着政府行政干预逐步淡化而不了了之,但高尔夫的产业性质和运作模式类似旅游业中的酒店、景点等却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已绝对不是高尔夫的产业归属问题,而是高尔夫如何与旅游相结合,开拓新的市场,创立新的经济模式的问题。很多行家在这方面都作了很好的尝试,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尝试都不容易。
高尔夫旅游从运作实体看,笔者接触最多的两类分别是旅行社在旅游行程中加入打球的内容或是高尔夫人士组织的高球旅行团,即俗称的搞旅游的人去搞高尔夫或搞高尔夫的人去搞旅游,他们分别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长袖善舞,但在另一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情况特别突出,有些旅行社的人员根本就不知道高尔夫的一些常识,比如打一场球需要多长时间、一组为什么只能是四个人等;而搞高尔夫的人又往往对球场外的事务显得力不从心,经常在酒店或交通等安排上出现问题,两者能结合得好的并不多见。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远见的人士会慢慢令这一现象有明显的改观,尤其是在高尔夫运动发展得较健康的南方,不少搞高尔夫旅游的中介机构已渐露头角,已经形成自己的市场氛围。
从内容看,高尔夫旅游又分两种,一种是专门打球的,到一个地方打几场球就走人;另一种是打球之余还到周边的旅游景点玩玩的。现实中似乎是以第一种的居多。笔者当时主持FGT(发行旅游会籍的平台)工作时曾组织多次各地的比赛,其中就有比赛之后安排到附近的旅游点观光的,但参加的人总是寥寥,除非是带了家属的。这说明高尔夫旅游中高尔夫占的比重比较大,旅游的意思只不过是吃、住、行的统称而已。
很多人都看好高尔夫旅游这种新兴的经济模式,由此而给高尔夫产业和旅游产业乃至其他环境、经济等带来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在营造市场时仍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例如:
一、 只有去外地打球才能产生高尔夫旅游的市场需求,而这正好同时制约了其市场范围,因为对于每一个球友而言,出外打球都不会是一种常态。而在这种需求最旺盛的节假日,又经常遭遇订机票难、订酒店难等的尴尬,严重制约了这种需求,因此造成高尔夫旅游市场总量相对狭小。
二、 出外打球,包括食、住、行,一趟下来的花费对于大众来说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消费不起的肯定不能去,而消费得起的又不一定愿意受旅游团队的约束。现在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关系网又相对较广,这些人更多的会选择“自驾游”。高尔夫旅游的市场目标就只能盯着那些平日工作比较忙、收入又较高的金领、白领们了。
三、 很多旅游旺地都鲜有球场,更遑论有几个球场。能打的球场少,对客人的吸引力就弱,谁也不愿意不远万里的跑一趟就只打一个球场。有多几个球场的肯定就想多打几场球,可家属不乐意了,通常好不容易有个节假日出来溜达溜达,总得带上家里人吧,自己只顾打球了,怎么都说不过去。搞高尔夫旅游的人士就很难弄明白了——到底是球场多的旅游点好呢还是少的好呢?
四、 打高尔夫的人群比例本来就不高,在同一个时间愿意去同一个地方打球的人就更难凑到一起了,所以高尔夫旅游组团很难,每个团的人数一般也不大。但众所周知,旅游产业是要靠规模挣钱的,组织一个十个人的团和组织一个二十个人的团所花的精力是相仿的,而平均成本必然高得多。因此,高尔夫旅游的利润空间自然就不会高到哪里去了。
诸如此类,高尔夫旅游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更何况客观方面还有许多掣肘,比如旅行社、球场、政府之间的软硬件支持和关系的调和等,因此,未来在夹缝中生存的高尔夫旅游,的确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
(谭晓晖 高尔夫资深职业经理人,深圳市朝向高尔夫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特约讲师、兼职副教授,现任河南金沙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总经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