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2004年,一名葡萄牙教练开始正式在欧洲足球的最高舞台上大展拳脚,一时间风光无二。在老特拉福德率领名不见经传的波尔图惊险挑落弗格森爵士率领的豪门曼联,这一壮举连同他狂奔到角旗区和球员庆祝的动作,让这名教头彻底扬名。当然,这样的热潮也席卷到到了万里之外的中国大陆。他的张狂与他的能力深深地吸引了一大批球迷的目光。
不过,他究竟叫什么?或者说,他名字的中文翻法究竟是什么?在那个他刚刚走红中国的时候,“穆里尼奥”和“莫里尼奥”一度“忽悠”了不少球迷们,每每看到这两个名字出现在媒体报章之上,如果不是有配图相助,恐怕当时的球迷真的是分不清这对“尼奥”兄弟,究竟哪一个才是葡萄牙名帅的真身……
经过了时间的大浪淘沙,“穆里尼奥”终于脱颖而出,“莫里尼奥”这样的说法渐渐成为了非主流的用法。不过,如若仔细考究一番,其实这被淘汰的用法“莫里尼奥”才更加符合正规译法。提到翻译外国人名的规范性,不得不提《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这本中文翻译外国人名界的“圣经”。这本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辑的辞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提供规范化人名翻译的工具书。该辞典根据各语言的发音,收录了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65万个外国名字的规范译法。虽说,该辞典绝不能说是将世界上的所有人名一网打尽,但它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外国译名的规范化。
然而,在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今日,在中国与外国交往日益密切的现在,文章报道中所涉及的外国人名比之纸媒大行其道的往日,已经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在网络媒体普遍追求信息快速化的情况之下,要想让编辑们把每一个外国人名查词典、反复推敲,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于是乎,在我国英语普及度甚高的今天,编辑们以英语的读法“揣测”任何印欧语系语言的情况不可谓不多见。简单的说,但凡是外国人名以拉丁字母的形式书写,那么他或她的名字被以英文读法的形式译成汉语是在是太过常见。而有鉴于网络的大行其道,这样本来错误的译法也不知不觉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从而成为了“真正”的“正确”用法。一如“穆里尼奥”的译法,现在也已经被新华社在稿件中完全采用,而回溯到2004年时,新华社的文章中称葡萄牙人还是“莫里尼奥”呢。
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位沙皇的英语译名是“Michael I”,但显然我们不应该根据它译作“迈克尔一世”,而只能根据俄语译作“米哈伊尔一世”。也就是说,应该从姓名主人的母语译出,遵从“名从主籍”的原则。不过,这也改变不了像是“穆里尼奥”和“莫里尼奥”这样的例子在国际足坛比比皆是。“亨利”和“昂利”的情况也是非常类似,最终的结果同样是本来错误的译法“亨利”成为了主流用法。提到译名的混乱化,还有一将不得不提,那便是效力于国米的右后卫、巴西人若纳坦。这位一度顶着“麦孔接班人”头衔的巴西右后卫,成了球迷调侃的对象,而原因就在于他那种类繁多的名字译法。因为此前新闻报道里面经常使用不同翻译方式来称呼他,若非是国米死忠,谁人能知“霍纳桑”、“若纳坦”、“乔纳森”竟是同一个人!还记得那年有意甲球迷大呼,国际米兰真是出手阔绰,一个转会窗就买了三个巴西右后卫,不得不服!加上“赛麦孔”和“包工头”这两个球迷戏谑他的诨名,自此若纳坦便有了“五兄弟”这个江湖上鼎鼎大名的外号……
当然了,所谓翻译人名,其实绝不是仅仅根据规范的该语言发音,在选取中文的合适汉字便可以简单得到。虽然现今已经不像封建王朝时代的文人们将“Jean de Fontaney”翻译成“洪若翰”那般华美,但是人名翻译的确是一个技术活。比如说英语里面的“John”为什么不按照发音翻译成“酱”呢?“John”这个英语词汇使用“约翰”这个译名,主要是为了容易寻根溯源。“John”来自圣经里的“Johann”,发音就是“约翰”,在希伯莱语中的意思是仁慈。欧洲的很多语言比如荷兰语的“Johan”便保持了原汁原味,但是这个名字经过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再到英语有了重大变化,首先是J的发音由[y]变为了[gd],在经过法语的过滤后H也不再发音了。由于H的不发音,双音节的“Johann”在发音上成了单音节词,因故H后面的A就可又有无了,到了后来便被省略。于是乎,好好的“约翰”变成了“酱”。
而在足坛像“酱”的情况也不鲜见,比如阿森纳名帅、法国人温格的译名也值得推敲。“Wenger”如按照法语发音,确实应念近似“旺热”的音。但实际上温格出生在法德边境(阿尔萨斯区),实际上他姓氏的发音和英语发音的“温格”更接近,因为“名从主人”的这一原则,才需要修正为“温格”。而世界杯期间红遍全球的哥伦比亚球星J罗也曾经为自己的译名苦恼,接受英语媒体采访时,他亲自表示自己的名字(James Rodríguez)应该读成“哈梅斯-罗德里格斯”,而不能按英语读成“詹姆斯”。因故无论是从“名从主人”的角度,还是按照西班牙语的读音,中文译名还是“哈梅斯”才为最佳。另外,一些名字的宗教界译法与世俗译法也是不大一样,不同宗教同一名字的译法常常也小有差异。比如目前在曼城效力的西班牙边锋纳瓦斯(Jesús Navas),显然我们不能翻译成“耶稣-纳瓦斯”。
这里还有一例值得一提,话说法国人佩兰就任中国国家队主帅之时,媒体一时间同样对这个法国人的名字译法产生了混乱。因“佩兰”译法是根据《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而来,所以成为了主流之举。不过听听国足翻译哥、佩兰的翻译赵旭东怎么看待这事吧。“其实我认为佩兰的名字应该翻成阿兰-佩林,这样更符合发音。听上去也更好一些,毕竟头尾不是同一个字,但是大家都约定俗成,我也没办法了。”
当然,如要要视野放得远一些,那么关于外国人名的译法问题则更是复杂。例如韩国人的名字实际上均有一个对应的汉字名字记录在户籍信息中,简而言之,韩国人是按照汉字取名的。但这样的具体信息并不是轻松可以查到的,于是绝大多数的韩语名字译法实际上只不过是音译,比如现今在德甲走红的孙兴愍,他的名字“손흥민”此前就被一度按照发音译为“孙兴民”。而在日语名字的译法中,有关日语里有而中国没有的汉字,意即日本的“国字(こくじ)”,诸如“鴫(しぎ)”、“凪(なぎ)”、“辻(つじ)”等的合适翻译,抑或是有关纯粹假名的名字(例如“あかり”一名的主流对应翻译便有“明里”、“朱莉”、“赤理”、“明香里”等数种)的翻译更需要深深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除了人名的翻译之外,一些约定俗成的叫法也值得玩味。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小小罗”这个叫法么?当年在那个罗纳尔多(大罗)和罗纳尔迪尼奥(小罗)红遍大江南北的时代里,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绝对算是一个小辈,2004年欧洲杯走红的他按照辈分,也只能被安上一个“小小罗”的名称。而后此君越发火爆,可以说他是当今足坛“唯一的罗纳尔多”也不为过。有关他的文章也是数不胜数,在网络媒体文章标题每字必珍惜的情况下,“小小罗”显然太过啰嗦,于是,新浪体育便创新地给葡萄牙人来了个“C罗”的叫法,此后便成为了媒体上的主流。而哈梅斯-罗德里格斯之所以被叫成了“J罗”而不是“哈罗”,也是拜新浪体育大力推广所赐。
实际上,外国名字这东西,约定俗成才是最终的标准。实际上,就连成语或是汉字读音,也在人们不断地使用中,被不断地演变着。在现在,“炙手可热”已然和贬义词没有太大的关系了,而空穴来风本义等同于“苍蝇不盯无缝的蛋”,但这个词在媒体与民间的使用上,词义完全被误用了,现在多指无中生有之义,在大多数人都约定俗成之后,就连权威的《汉语大辞典》也专门补充了空穴来风的现代广泛用法。而“呆板”一词本理应读成“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从1987年开始,这个词的标准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这样的迁移,抑或是说这样“错误”用法的“命运逆转”,难道不正是语言充满活力的最好证明么?
美国第五位总统门罗以提出“门罗主义”而闻名,而著名的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也自然闻名天下,但实际上“门罗”和“梦露”都译自“Monroe”,是典型的“一名二译”。不过,除了这样的少有案例,毫无疑问地同样的名字翻译应该相同,亦即“一名一译”,这不言而喻。因故,“穆里尼奥”还是“莫里尼奥”,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译法,这其实已经不再重要。所谓的正确与错误,其实只不过是一线之间罢了。
不管所谓的“正确用法”究竟“按理说来”准确与否,按一定的标准统一都比毫无标准、混乱无章要好得多,这显然需要依靠各大媒体积极引导才行。少一点“穆里尼奥”和“莫里尼奥”的故事,这无论是对于球迷来说,还是媒体自身而言,都是好处多多。我想这一点,“厄德高”和“奥德加德”(前一个译名对应于挪威语标准发音,而后者对应于英语读法,均指刚刚签约皇马的挪威球员Martin Ødegaard),“他俩”恐怕也是赞同的吧。
笔者拙文选:
(慕梨沙子)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