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和"一巴掌扇出来的灵感"

2016年09月19日17:00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体育专电 题:“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和“一巴掌扇出来的灵感”

  新华社记者马邦杰

  在讲“一巴掌扇出来的灵感”之前,必须要先说说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北京足球元老。

  陈巨同今年66岁,精神清矍,面色红润。邓小平提出的“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对陈巨同的一生影响至深,也成为他的使命。

  陈巨同从7岁开始跟着哥哥踢球,一年后上小学,几乎天天与足球相伴。那时的北京校园足球氛围之浓郁,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之多,让我们现在不敢想象。

  “那时我们北京的小学几乎每个班、每个年级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足球代表队。”他说,“我们上午上课,下午没课,大伙组成学习小组完成课后作业后就一起去踢球,有大量的时间,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孩子差不多,下午不上课,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儿童的天性在自由的玩耍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踢球也有灵性。像我这样比较刻苦的孩子发展就比较顺利,后来进入了北京队。”

  生在他那个时代的足球儿童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赶上了文革。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1979年,文革结束后3年,陈巨同从北京队退役,走进北京电子管厂成为一名普通工人。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工厂,是因为这里有支足球队,有足球的土壤。在这里,陈巨同可以踢球,可以从事他自己的使命——教孩子踢球,默默无闻一直到今天。

  “教孩子踢球,必须要甘于寂寞,不计报酬。”陈巨同说,“这些年,我换了一些工作岗位,但始终没有离开足球。我还担任过北京国安俱乐部的球探,全国到处跑,像雷腾龙、张稀哲等都是我挖掘出来的。”

  陈巨同认为,孩子学球的关键在于尽量多地和球接触,培养球感和基本功。他说,他们老一代球员的基本功多数是自己对着墙踢球苦练出来的。“我们那个时候,从小就天天和球泡在一起,球性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到北京青年队练基本动作时,我们几乎每天一个人都要对着墙闷球,每天上万次,真的很闷。可不这样练不出基本功来。皮球沿着同一个轨迹来回运动,在地上都磨出了一道小沟。”

  校园足球工程启动以后,陈巨同每逢周末都要在各种足球训练场上忙碌。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踢球,陈巨同为此非常开心。不过他发现,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们的训练质量不高。他说:“足球的基本功训练是最重要的。假设足球老师一堂课教30个孩子练习脚法,和每个孩子踢6脚球,一堂课下来他就要踢180脚。可能孩子感觉不到什么,老师就很辛苦了。假设他每天上四节足球课,那工作量就有些大了。工作量一大,质量就难保证了。现在需要想个办法为足球老师减负,同时还要提高孩子们的训练质量。”

  “过去我们还能对着墙闷球练习基本功,现在孩子们放学后回家,连堵对着闷球的墙都没有了,更别提小区里有足球场地了。”陈巨同说。他感到,在足球老师欠缺的窘况下,只有通过实现训练器材的升级,或许能改善校园足球的训练质量。

  于是,陈巨同四处苦苦寻找合适的训练器材。后来,他碰上一个名叫陆远大的人。

  “从我们那时对着墙闷球到现在,这种训练方式就一直没能改进。直到我碰到陆远大,在他那里我看到了想要的东西。”陈巨同说。

  陆远大也是个奇人,被体育健身器材圈子称为“北京社区健身器材之父”。他之所以得到这样一个称号,是因为他弄明白了一件事,并因此发明了一些实用的健身器材。

  据陆远大介绍,北京2001年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发起了健身器材进社区的“健身路径”公益活动。当时,另外还有个机构还发起了给社区安装篮球篮板的活动,都是免费的。陆远大的体之杰体育器械公司也参与了进来。但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小区坚决不要这些免费安装的健身器材和篮板。他的员工经常费劲巴拉地扛着器材地走进小区,然后垂头丧气地被赶了出来。

  有一次,他的员工去前门附近一小区安装双杠,被那里的一个男子愤怒地抽了一巴掌。

  “免费给提供健身器材,老百姓竟然都不愿意要。白给的好东西不要。真是令人难解。”陆远大说,他当时很困惑。“你不要也就算了,怎么还打人呢?怎么就反感到这种地步?”

  于是,他带着这些困惑到一些有关小区调研发现,结果让他有些吃惊。他说,那一巴掌抽到自己员工的脸上,却打开了自己的脑洞。

  他说:“我们很多小区建设时没有预留体育健身器材场地。你只能把篮板和健身器材安装在居民楼下,势必造成扰民,人家当然不接受。另外那里有时间锻炼的也大多是退休老人,他们对单杠、双杠以及肱二头肌等体育锻炼没兴趣,他们想要的是能顺筋活血的康复器械,最好还能带有社交功能。大家一边训练还可以一起聊天。我因此发现,我们必须要用中国的传统理念对体育器械进行改造,并要适应小区场地有限的现实进行设计。”

  心里有底的陆远大随后设计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健身器材投放到市场,顺利地进入了各个社区。他说,现在全国健身路径器材至少有75%是根据他的理念制造的。

  陆远大并没有就此停止创造,他被打开的脑洞继续闪光。他想,既然健身器材进社区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困难,那么足球进校园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于是他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进行调研,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结论。

  “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由于场地所限,无法开展校园足球;一些学校因为足球老师欠缺,足球课教学质量不高。”陆远大说,“老师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帮每个学生练习传接球的基本功,单在课堂上靠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我们可以在学校和社区安置一些能供学生自我训练的器械,借此也打通校园足球和社区足球之间的联系。”

  整整大半年的时间,陆远大几乎连睡觉都在思考如何设计这些足球训练器械。那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慢慢在他脑海里形成了日渐清晰的图像。今年春节前的一天,他突然感到打通了“任督二脉”,多日的冥想有了结果。当别人在家过年时,他钻进了厂房,在机床旁边按照自己脑子的图形开始制造器材。他一共制造出7件。

  有这些器械,一个球员在有限区域内就可以一个人练习传接球、射门和盘带等基本动作。陆远大把它们命名为“足球路径”。

  为了确保自己的“足球路径”接地气,陆远大请来一些专业足球人士进行测试和修正,随后又送到一些学校进行试验。像“健身路径”一样,他的“足球路径”获得一致好评。送到校园的器材都没能拉回来,全被学校像看到宝贝一样截留。

  陈巨同结识陆远大之后,凭借自己丰厚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花费大量功夫对“足球路径”进行测试,提出了很多改善建议,不要任何薪酬。他说:“这套设备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是对足球训练手段的丰富,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它也是对症下药、针对我们中国足球的实际情况而找到的解决办法。我相信,如能大规模推广,将有助于改变中国足球基本功薄弱的老难题。”

  “足球路径”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小区内现身。看着孩子们正对着自己设计的器械练习球技,陆远大说,他最该感谢的,或许是那一巴掌。(完)

文章关键词:足球器材中国足球孩子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