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俊哲:我和郑智走上了不同的路 我没等到想要的

2016年11月14日10:19    足球 微博 收藏本文
《足球》专访肇俊哲《足球》专访肇俊哲

  记者贾岩峰报道 2016年10月30日,肇俊哲退役了,在2016年的最后一场联赛中,给自己19年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帮助中国打过世界杯、拿过亚洲杯亚军的国脚、第一位中超先生、负面新闻的绝缘体、场内外兢兢业业踢球的专注者,这固然是肇俊哲的闪亮标签,但更可贵的是,他在一家俱乐部坚守19年,即便有留洋机会和豪门求购,也从未转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资源奇缺、利益至上的足球圈里,肇俊哲是个异类,却是受人敬重的异类。因此全国的球迷提起肇俊哲,同时都会想到两个字--忠诚。而在记者近日跟肇俊哲见面做了一次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后发现,肇俊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切,并不偶然,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从一开始,利益就不是他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在我们看来他舍弃了很多,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充满着平静。

  《足球》: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到退役的?

  肇俊哲:其实在过了33岁以后我就开始有这种打算了。我记得我们是在2011年拿到了亚冠资格,然后在2012年却宣布退出亚冠资格赛,之后我们队就长时间陷入了保级,而我就一直跟着球队这样起起伏伏,为了生存而战,这种不停为了活下去而重复的生活,让我感到疲惫了。

  这种疲惫更多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和精神上的。从我踢球开始,无论是在少年队、青年队、还是在国青队、国少队、国奥队,都有过辉煌的经历,1996年我获得了青年锦标赛冠军,个人是最佳射手;张导(张引)带我们的时候,在青少年阶段成绩也是第一第二,连第三都少,包括以前辽足有十连冠的成绩,所以从辽足起步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也觉得自己是以强者起步的姿态,我渴望能够为这个球队做得更多,我设想的也很多,但最终,我只能说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却太骨感――一直以来,我的理想和现实都有着特别激烈的碰撞,可以说我的理想被现实碰撞得几乎是粉碎,我一直都告诉自己,辽足一定会好起来,我为这个信念而坚守和奋斗,但是坚守了19年之后,我没有守侯到自己想要的,而我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一味等下去了,所以我想退了。

  中超赛场上跟你同一时代的球员还有人继续坚持在踢,比如郑智,他的存在对于恒大来说很重要,你也一样,你为什么不在辽足继续扮演这种角色了?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我这些年最经常会观察的一个人就是郑智。因为郑智现在所走过的一切的路,其实就是我人生的另外一个选择,但是他走上了自己想要走的路,而我留在了原地。如果说我跟他换一下,可能我们彼此的人生都会不同。因为一个人解决不了平台问题,但是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个人问题,如果郑智没有出国,没有离开鲁能,再看看今天的鲁能,我觉得郑智也许会跟我一样心力交瘁。我们两人其实在人生轨迹中有很多路本来是可以走得很相近的,比如说2004年,我本可以去山东,但是没去成大智去了;凯尔特人也想要我,我也没去,大智也去了。他出国、回国、在恒大拿到了联赛冠军和亚冠冠军,这一切都得益于,他在人生每一个节点,都做出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对自己前途发展最有利的选择,加上他超强的个人能力,所以今天的郑智应该说是无憾的,他走了所有他能够选择的最应该走的最好的路。

  而我,跟郑智比起来,我的选择对我个人发展来说确实谈不上最佳,一路走得很辛苦。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保级,教练换得也比较频繁,马林、高升、陈洋,无论谁当教练,我都是半队员半助教的角色在辅佐他们,我们一直都在为辽足如何苦苦生存下去留在中超而努力。有时候也燃起过一些希望,年初的时候会打一些漂亮仗,但是打着打着到最后,又是陷入保级圈苦苦挣扎,然后到了年底不出意外都是为了好不容易保住一条命而庆幸。一年这样两年这样,年年这样,日子长了,我心中会有一种凄凉和悲哀,那种心境,可能只有我自己才懂。

  所以,如果今天,我能够像郑智那样站在一个高位上,继续能够为了自己心中不灭的冠军梦想拼搏和奋斗,同时也被球队需要,那我也愿意更长久地留下来。但是现在的辽足,无论从生存方式还是打法上,都让我觉得自己再更多留下来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离开对我和辽足来说都是一个最佳选择。

  辽足确实没钱,可你想过没有,以辽足的投入,能够在中超生存下来也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你可以这么说,但其实我觉得辽足这些年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站在巅峰上,但总是差那么一口气,差那么一点点,怎么想都觉得让人特别无奈和遗憾,可能我这辈子都会带着这种遗憾了。比如说我们这一代辽小虎,当年足协杯,无论是98年还是03年,都差那么一点点;我们这一代之后其实还有87年一代,他们也非常出色,其实我们有能力打出与我们实力相符的成绩,但总是功亏一篑。我还记得当时江苏舜天时期他们跟我们说过的话,当年他们投入比我们大,但是最终亚冠资格让我们抢到了,可是第二年我们放弃了,江苏舜天方面说,你们要是不想去,又何必证明自己,你们不去我们想去啊!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俱乐部,但是你说完全没有遗憾,不可能!

  如果把现在叫做金元时代的话,那么金元前的时代,我们没能给自己留下太多值得回味的成绩,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我总觉得辽宁的球迷跟其他地方的还不太一样,这里面的球迷包括我们沈阳的,也包括大连的长春的,我觉得这几个地方的球迷看球不光是为了看成绩,他们也是看人,看情怀。如果把职业联赛比作是盖高楼的话,可能我们东三省的足球有过像大连万达和实德那样的摩天大厦,也有像辽足这样地基其实打得很扎实的半高楼,直到后来我们彻底都被推倒变成了平房。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球迷在,跟随着我们,所以我们真的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而我们曾经是可以做到的,现在的一切不可能曾经都是可能的,但是我们没有做到,所以我觉得很悲凉,有时候觉得对不起球迷的期待……

  你刚才说辽足这些年一直走在悬崖边上,其实你的最后一场告别赛也是同样在悬崖边上走完的,这难道就是命?

  这或许真就是我的命。我记得10月30号,我一早打开窗户,一阵冷风,外面下起了雨,我心想,这晚上看球的人得少一半吧,祈祷下午会晴吧。结果下午再一看,已经开始飘雪花了,更冷了。那时候我就在琢磨,在这样一个凄风冷雨的夜晚,面对苏宁这样一个劲敌,我职业生涯最后一次重大考验,会有多少人来看我们,会有多少人陪我走过这最后一段路,我真的不知道,我甚至觉得可能不会有太多人来了,心里当时挺不是滋味的。但是当我到了球场,看到那么多球迷到了现场,我看了一下,可能是今年主场人数最多的一次,我当时眼睛就红了。

  我其实很想跟大家说,肇俊哲这些年尽力了,虽然我没有带着球队走得更好,有过降级,但是我们降下去之后马上就冲了回来,我们也曾经达到了进军亚冠的高度,虽然没有去,但是我们曾经有机会,这些年苦苦保级真的不是我想看到的,但是我一直在咬牙跟着球队一起拼,未来辽足的路怎样我不知道,但是跟辽足走过的这些年我无愧于心。其实我就是想跟大家都聊聊辽足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路,希望大家无论如何还要继续支持辽足,辽宁不能没有足球,辽足虽然活得一直很艰难,但是毕竟还是有我这样的一直愿意坚守,如今我离开了,我希望还有人跟我一样,继续坚守下去。

  我记得以前采访张引教练的时候他曾经跟我说过,当年苏超凯尔特人是真的非常想要你去,事实上除了苏超,你也还有别的出国机会可以选择,但是你都错过了,现在回头想想后悔吗?如果再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选择留下坚守吗?

  我非常遗憾自己没有出国,因为我一直都很渴望出国去见识一下,从我一开始踢球的梦想就是想要更好地证明自己,而不是以赚多少钱为荣,所有我一直都很想出国。其实不光是放弃了出国的机会,在国内我也放弃了很多次可以转会到其他俱乐部的机会,出国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留在国内换一个豪门,我可以赚更多的钱,所以出走对我来说,肯定是更好的选择。但是我并不后悔自己留下来坚守,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可能也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不管作为球员也好,作为男人也好,我觉得活在世界上不可能只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存在,至少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虽然说追求个人的最大价值是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但是因为我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受到我父亲的影响,就让我做人做事不可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个时候球队需要我留下,家庭也需要我,所以我做不到不顾一切地走。就算是再重新选择,如果我还是身处同样的环境,可能还是同样的选择,这个是由人的性格决定的。

  我记得图拔还在鲁能执教的时候,我曾经跟他聊过,其实当年他最想买的人是你,首选不是郑智。图拔说他认真研究过你的眼神,他觉得你非常忠诚,他觉得他买了你,只要他在鲁能执教一天,你就会一直追随他,你会是他长期可以倚仗的战术核心,而他有绝对的自信可以在鲁能执教很久。郑智能力非常出众,但是图拔当时觉得中国的平台留不住郑智,郑智可以很快崛起但是很快就会走。就你看,图拔当时为何那么看重你?

  在聊起图拔这段之前,我给你说件事。那是在2012年,有一段中日关系比较紧张,我们跟绿城的比赛延期了,然后改到香河去封闭举行了。那时候绿城的主教练是冈田武史,我记得那场比赛我们把绿城打成4比0。那场比赛结束后,绿城的人跟我说,冈田武史在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打听我是谁,他希望俱乐部能把我买过去。因为那场比赛我一直不断地在组织队友给绿城的防线施加压力,不光是自己踢球,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场上的组织者,带领着大家踢,冈田武史觉得绿城需要的就是一个场上能够组织大家一起踢球的人,个人球技也许不是超一流,但是能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把个人能力和团队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觉得当年图拔也看上了我这样的能力,如果说个人能力,我有信心在联赛中排在前几位,但是我也不能说我就是头号球星,所以教练看东西可能看到更深层。或许图拔他也是看到了我骨子里的一些性格,就是我一旦融入了球队,就会深深扎根在里面,不会轻易动摇。当年如果我能够去山东鲁能,我相信我也能够追随图拔拿到冠军,中超冠军足协杯冠军,任何一个冠军也都是我渴望的。但是当年辽足不肯放我,球队也是找我几次谈话,而我那时候也觉得,如果我为了个人的利益放弃了培养我的球队,也是我心理上很难接受的,所以最终还是没有走成。

  我很了解图拔期待一个什么样的球员,当年他想要寻找的一个角色,就是目前郑智在恒大扮演的角色,图拔期待在鲁能看到的,郑智在恒大都做到了,因为他整个人经过了各种漂泊和洗礼后,都踏实下来了,人一旦心都有所归属了,那么踢球的风格和作用也都不一样了。我一直在辽足扮演的角色,也是郑智在恒大扮演的角色,不完全是一个球员,还要带动全队踢好,是一个组织者,责任承担者,精神领袖。图拔当年也是看中了我在辽宁队中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所以他买人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还要看个人能力跟团队融合的能力,能够带领大家一起拼,同时又能控制场上节奏,调节大家的情绪。说白了,他想要一个真正的场上队长,他想要打造一个有长远发展前景的稳定的体系。大智论个人能力绝对没得说,围绕他打造战术体系也能打造出来,但是图拔当年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他也想要坚守,能够跟他一起坚守鲁能、坚守体系的人,在他看来,我身上有着更强烈的坚守的品质。他确实没有看错我。我很感激他当年对我的欣赏,更可贵的是他能够看到我骨子里的一些东西,这说明我一直坚持的东西其实是被认可的。

  我曾经跟一些辽足的队员聊过,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他们都说辽足虽然钱不多,但是在辽足踢球的日子却是非常开心的,有人说甚至是职业生涯中最开心的一段时光。辽足究竟有着怎样的氛围,让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首先辽宁队非常平等,任何球员到了辽宁队不需要各种适应啊,试探啊,看谁是老大怎么站队啊,到了这里没有那么多事,你来了就是好好踢球就行。其次辽足最可贵的就是这个队里有一股凝聚力,有一种非常好的传承精神。这种精神从王洪礼教练带队的时候就给我特别深的感受,王导当年刻意栽培马导,而马导后来对我、对陈洋,都不仅仅是在做教练,更像是老大哥在对待自己的兄弟,总想把自己会的最好的都教给我们,毫无保留。辽宁队历任教练一直都在努力促成老队员能够更多的帮助年轻队员。

  因为我们跟别的队不一样,比如说不差钱的一些队,他们可以把人买来就用,大家都拿着高薪,那么就谈职业就好了,每个人都拿职业精神来要求自己要求队友。但是辽足不一样,我们更多的就得靠内部自己培养和挖掘,得自己想办法生存,我们是真的抱团取暖,所以我们就要让每个人都暖起来,那么老队员就是要有更多的光和热去帮助年轻队员燃烧,这样日子长了,火苗烧旺了,大家就都暖和了。所以无论是成名的球员还是年轻球员,每个人来了之后都是被欢迎的,因为来辽足确实不是来享福而是来跟大家一起战斗战胜困难来了,来了就都是战友,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共同战斗。

  你看于汉超和杨旭,他们在辽足踢球的时候没有那么大压力,我们一直都是给他们最多的信任和鼓励,比如说状态不好,多少脚射门不进,没关系,大家一起帮你扛,你早晚会打进,辽足最好的氛围就是提倡不埋怨,尤其是对年轻队友,我也是从他们的年龄走过来的,他们太需要鼓励而不是批评,马导对队里的年轻球员也是各种帮助和鼓励。我们辽足没钱、硬件也不行,但是我们有人文关怀,有自己好的更衣室文化,否则你钱赚得不多,还让人在这踢得不顺心,那球队不就散了吗?可以说是特定的经济条件滋生了我们的球队文化,也可以说是我们老一代辽足人传承了这种团结的文化。

  你曾经是中国职业足坛最年轻的队长,你是如何理解和扮演队长这个角色的?你是如何见证辽足年轻队员成长的?

  我其实非常看重自己队长的这个身份,这种看重不是说觉得自己可以管别人,而是因为从小在学校也做班长,知道一旦成为团队的领导者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感。我觉得作为队长就应该多为球队做事,而不是只戴着袖标,在场上比比划划就算是队长了,以身作则也不是简单的就是把自己管好。辽足的队长跟别的队长真的不一样,因为我们队情况一直比较特殊,环境比较艰苦,如果说管理层和教练是家长,那么当队长虽然身份应该属于孩子,但是队长的实际作用必须得起到至少半个家长的作用。

  我曾拿自己小时候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经历去要求年轻队员,也曾有过“你们年轻球员别那么多废话,老队员有经验让你怎么做跟着做就得了”这种过于简单的态度,可是当辽足在2008年掉级之后,我个人进行了长时间的反思,后来我觉得我不能再这么对待同队的年轻球员了,他们毕竟跟我有年龄差距,成长背景、家庭和社会大环境都不同了,所以我得学会换位思考,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理解他们,就像我对我儿子也不能像我爸小时候打我那样去对待了,对年轻队友的态度我也在不断转变。

  举个例子,丁海峰。丁海峰是从深圳队转过来的,当时是买一送一,丁海峰属于送一那个。这孩子其实有能力,但是刚到辽宁队的时候踢球不够自信,还经常自责。只要有一脚球踢不好了,他就不断地捶胸顿足埋怨自己,我观察了他很久,同时我也侧面了解了他家庭的情况,知道他原本家境很好,爸爸是医生,但是后来好像生病了,就都要他姐姐来照顾。他作为儿子很想早早扛起养家的重担,所以他对自己要求很高,总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从个人能力上来说,我认为他具备很好的天赋和资质,他需要解决的就是心理和一些技术细节上的问题,而且最难得的是他是纯左脚,这在中超赛场上肯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平时我就主动跟他聊天,让他放下一些心理包袱,先给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别总是苛求自己太完美。

  我先指出他一个毛病,别总摇头,怎么踢疵了一脚球就跟拼命摇头呢,比赛还没结束你这样沮丧不影响自己也影响队友吗?我建议他先把这个毛病改了。然后我跟王亮经常陪他练任意球,告诉他方式和方法。同时他踢左后卫,我们都鼓励他,不要求面面俱到,就算是打门打不进也没人埋怨他。后来他在辽宁队表现不错,引起了恒大的注意,但是第一年他没有去成,这对他确实有些打击,但是我跟他谈心,我说事情你要分两面去看,你去了恒大竞争那么激烈,能够保证你有绝对主力的位置吗?你不妨留在辽宁多锻炼一年,继续好好踢,只要你足够好,现在这个环境还愁没球队继续挖你吗?果然他留了一年后华夏把他买走了。最近我再看到他的时候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他已经是意气风发了,也是国脚了,再不是那个动不动唉声叹气,摇头沮丧的毛头小子了。包括我再看到于汉超、杨旭,这些从辽足走出去的年轻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看到他们过得更开心,而我陪伴他们走过了人生起步的阶段,跟他们的交流,他们日后给我的回馈,感谢我对他们的提醒和帮助,我觉得这些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都不是用钱能够来衡量的。说到这些又很好地回答了你上一个问题,就是辽足氛围为什么这么好,很多人难忘,是因为辽足是一个可以给年轻球员提供登高扶梯的大家庭,球员在这里可以成长,可以学习,来到这里不用各种试探,就是直接融入,好好踢球,我们给你最大的宽容和最好的锻炼平台。

  看到那么多年轻的小球员,他们的成长和进步都有你的付出,如今他们在职业生涯发展和人生履历都比你要精彩,你真的一点遗憾都没有吗?

  对于我今天的人生,肯定有遗憾,但是没有后悔。我爸从小就教育我,虽然我们不是什么大富之家,甚至说我从小过得相当苦,按理说钱应该是我最执着追求的目标,但是我爸给我的教育理念不是这样的。钱,这辈子是赚不完的,但是人最重要要做到无愧于心。人一辈子总有老的时候,总有回望过去的时候,总有反思的时候,而人最难得的是心安。在我很多次可以选择追求自己的利益,不管球队死活的情况下离开,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怕有一天我在外面不开心了,或者说即便我个人很好了,但是我回头看看辽足不好了,我无法面对。我也并不是说自己就是什么救世主,辽足有我在就在,没我在就不行了,而是说,我的家教让我做不到在球队困难的时候一个人逃离,毕竟我身上有队长的袖标在。可能我去了别的球队是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但是等到有一天我再回望过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钱填补不了我价值观转变带给我的冲击,所以在利益和做人做事价值观产生对立的时候,我选择坚持我的价值观。

  能解释一下你的价值观吗?很多年轻球员不见得理解。

  因为我感觉我的选择还跟我们那个年代受到的教育有关。我上学的时候最感兴趣的课是政治课,我喜欢听一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些红色文化,所有跟党有关的知识我都感兴趣。我觉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取得革命成功,凭借的就是两种主要的精神:忠诚和牺牲。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遇到困难时没有人退缩都勇于奉献和牺牲,我觉得这也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民族最突出的两项优秀品质。

  我时常想,如果这种精神能够被很好地运用到足球教育中,成为我们足球运动的一种精神,那么这种精神要是可以被传承,中国足球何愁不能很好发展。但是想想容易,说说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我一直觉得中国足球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其实就是我们的足球文化里面没有精神的载体,如果我们有一种自己的信念被植入在里面,不管战术风格学谁,我们最终做的都是自己。而我们长期陷入一种究竟我们可以学谁、可以做谁、可以成为谁、可以复制谁这种困局当中。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做自己,不管学谁都要知道自己是谁。

文章关键词:肇俊哲辽宁宏运中超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