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汪涌
2012-2013赛季CBA[微博]总决赛大幕已落下,本赛季CBA签下李宁公司的巨额大单,麦迪、阿里纳斯[微博]、马布里[微博]等巨星的参与,王哲林[微博]、丁彦雨航、翟晓川等一批新秀的全面崛起,中央电视台、宁夏电视台等媒体的高密度直播,微博等新媒体的密集传播,球迷争相涌入赛场,红红火火的中国男篮联赛将整个冬季烧旺,17家俱乐部有望获得职业联赛开展18年来最大的分红蛋糕。
CBA落幕之际,赞歌固然要唱,信心固然要涨,但值得警醒的是,这个大蛋糕相当脆弱,隐患重重,前景并不明朗。参与各方应精诚合作、盘点得失、及时改进,抓住难得的机遇,将CBA打造成国内外颇具市场号召力的品牌赛事,以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
据业内人士分析,本赛季由于李宁公司的介入,各俱乐部的赛事分红将有望突破1000万元,加上冠名赞助、票房以及其他市场开发,部分俱乐部本赛季的收入可突破4000万元大关。表现出色的俱乐部由于还有政府及赞助商的成绩奖励,收入还将更高。
但从市场推广的角度去解析,红火的表面下的隐患,尤其是一系列结构性隐患,严重制约了CBA的进一步提升。
CBA联赛从去年11月开打,加上季后赛和总决赛,满打满算不过区区4个月,整个赛季许多俱乐部不过30余场比赛。对于包括李宁公司等众多赞助商而言,掏出了巨额的赞助金额,但获得的黄金营销时间相当短暂,压力巨大。一旦其巨额赞助及高昂的营销费用不能从市场中得到相适应的回报,不仅将重创其赞助CBA的项目计划,甚至会波及其生存和发展。
CBA横跨整个冬季,寒冷的气候也限制了户外路演等推广活动的开展,给赞助商的推广和营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除此之外,一些把宝押在CBA上的赞助商,不仅面对着强大的行业竞争,其本身也面临着盘活库存、解决巨大财务压力等不利因素,它们能否存活得很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个赛季CBA市场蛋糕能够做到多大。
市场回报和品牌口碑,来源于球迷(消费者)、赞助商(投资者)和媒体(传播者),但刚刚结束的赛季,在这几方面并无大的改善。发展了十多年的CBA联赛,在一些媒体的评价中,仍然是一个“四不像”的“伪职业联赛”。例如,中国篮协的本赛季CBA官网长时间陷入瘫痪状态,官方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服务平台的缺失,不得不说是让操盘者尴尬的事。不少俱乐部场馆老旧,容量有限,多次传出球迷难以购票、记者席被侵占等负面新闻。另外,不少赛区不菲的安保费用和关系票也压得俱乐部喘不过气。
就CBA营销的核心产品——“赛事”来说,由于进入季后赛的各队水平参差不齐,包括半决赛和总决赛接连上演的横扫场面,使得赛事品质不高,过早失去了悬念和关注度。山东黄金队首次闯入总决赛后出现的门票风波,山西队频频传出的搬迁消息,北京队在首钢篮球馆和五棵松篮球馆间的游移等等,也折射出俱乐部市场定位等方面的诸多不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