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CBA:本土球员崛起 裁判问题屡起波澜

2013年04月01日10: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蓄力18”,这是刚刚落幕的2012—2013赛季CBA[微博]联赛的主题口号。“蓄力”的说法已有好几个赛季,意思是联赛要为中国篮球的发展蓄力;“18”则因为恰逢联赛第十八个赛季,同时兼有长大成人之意。

  以此来衡量这个赛季,有不少值得回味之处。虽然总决赛4∶0的结果看来缺乏起伏,但不能忽视不少球队在成长的现实。广东队拿下第八个冠军,追平了八一队的夺冠纪录,但平心而论难度更大。这么说并不是抹煞八一的成就,而是联赛发展的大格局使然。人们熟悉的众多话题中,CBA在痛并快乐的成长。

  本土球员是俱乐部的基石

  外援向来是CBA的热门话题,上赛季因为马布里[微博]带领北京队夺冠而达到新的高度。这个赛季,又因为麦迪加盟青岛有了新的热度。随着各队投入加大,CBA外援的水准在不断上升,但国内球员的实力不会马上显现正比提升的关系。在使用外援和平衡球队成长方面,各队都有自己的酸甜苦辣。

  上赛季总决赛,北京队外援马布里和莫里斯为夺冠立下大功。这赛季总决赛,山东队三外援被视作球队的致命武器,而他们未能有出彩表现,也是最终被广东队横扫的重要原因。

  但不论北京队还是山东队,都绝非仅靠外援就能取得球队的最好战绩。北京队去年有“双子星”翟晓川和朱彦西[微博]闪亮,山东队本赛季更有丁彦雨航、李敬宇、睢冉[微博]、陶汉林[微博]等“90后”球员群体崛起,这是球队成长最坚实的基石。   

  正因为如此,那些近年来在培养本土后备力量上下了更大功夫的球队,也开始更多跻身联赛前列。山东、北京、辽宁等队都是如此,新疆队本赛季也给了本土球员更多成长空间。山东队主教练巩晓彬[微博]对此颇有心得:“要真正成为一支有实力的球队,必须要有自己的人,要找一些条件不错的国内球员好好培养。买两个好外援也许能对付一两年,但不是长远之计。”

  这些“自己的年轻人”,将是联赛未来发展的底气。下赛季的争霸格局,也将因此更为激荡。

  联赛是中国篮球的基石

  球员是俱乐部的最大财富,俱乐部则是联赛的最重要拼图。

  这个赛季,联赛获得的赞助费用大幅提升,各家俱乐部也有所收益。但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俱乐部的投入也在不断攀升。对于不同背景的投资者来说,介入篮球产业的目标并不完全一样,但希望能够在一个公平合理的平台上发展,却是共同的期待。

  联赛的“隐痛”——裁判问题在本赛季又数次激起波澜。这个话题一旦成为热点,任何时候都不会给联赛带来正能量。裁判执裁不易,都是用业余时间奔波在赛场,比赛的对抗性不断提升,对临场判罚提出更高要求,而关键时刻的一次错漏判就可能成为千夫所指。有裁判感叹,这个原本给他们带来自豪的本事,现在却让他们有“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的滋味。

  如果联赛中的各方,包括裁判自身都对这样的状况不满,就应当从制度层面考虑解决的办法。推行职业裁判的想法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从占联赛整体的投入产出比例看,对裁判团队的建设、培养和激励投入,都应有相当幅度的提升和相应的制度保证。

  走过18个赛季的CBA,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市场收获,都已成为中国篮球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在体工队时代,一支篮球队只需要了解训练和比赛的规律就可以成长。如今,一家俱乐部必须还要通透市场法则和职业体育的规律才能不断壮大。CBA能否为各家俱乐部提供这样的发展环境,是“18岁”成人之后最迫切的挑战。

  这样的挑战,也让人们对联赛的未来有更多期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