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网同龄的青少年赛事

2016年10月11日09:30    中国体育报 收藏本文

  在10月1日这一天,王雅繁在中网女单资格赛决胜轮力擒萨卡里,顺利挺进正赛。与此同时,一大群怀揣着梦想的网球少年也正在30公里外的北京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磨炼自己,中网赛场上的选手是他们的榜样,而这里也有王雅繁等人年少时留下的足迹。

  这群少年参加的是第12届李宁王子杯国际青少年网球排名赛,一项与中网同龄的赛事。除了王雅繁,这里还走出过郑赛赛、王蔷、段莹莹、张宇璇、赵迪等一大批优秀选手。能成为一项超过十年的青少年赛事并不容易,在北京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唐红看来,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服务、感恩、提升”八个字。

  创新首先体现在赛制方面,赛事采用了适合基层青少年参加的竞赛体系,时间跨度长,参与人数广。赛事定期在每年的4到10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举行4至5站排名赛,10月进行年终总决赛。目的就是为青少年选手提供更多的参赛机会。

  把一届比赛举办成功本就不算简单,何况是连续十几年,若没有极大的向心力,很难想象赛事能如此长久,而服务意识便是对这向心力最好的诠释。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赛事时间跨度较大,所以不可避免的会与北京的汛期发生重合。在获悉暴雨预警信息后,是否让比赛按原计划进行便成为让人陷入两难的问题。其实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比赛完全有条件进行,因为中心还有室内场地可供使用,不过组委会考虑到,选择前来参赛球员会面临路途上潜在的安全隐患,最终决定将比赛推迟。这个决定意味着组委会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个决定落实到位,要让每一个球员收到通知。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一举动属于“自找麻烦”,因为这既增加了自身的工作量,又可能产生新的争议。但在赛事组委会眼里,安全第一是服务意识最重要的体现。

  赛事对于服务意识的定义不仅限于工作人员和裁判员,还包括球员和家长,会通过设置网络平台、问卷调查、咨询投诉电话、面对面交流等沟通方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树立主人翁的意识,实现群策群力。

  提升质量始终是推动赛事前进的动力,这种提升并不只是关注竞赛水平,还包括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网球人才。对于这些网球少年而言,家长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在赛事的早期,家长因孩子输球而对其进行斥责和谩骂,甚至动手的情况都有出现。面对这种情况,主办方并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目前赛事每年有近1000多人次的裁判员参与工作,培养和壮大了裁判员队伍。比赛中的争议判罚是竞技体育不可避免的部分,但赛事组委会要求裁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球员和家长发生言语冲突。此外,通过多年的实践,竞赛组织工作团队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深受家长和选手喜爱。当球员、家长、裁判以及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有效提升后,赛事整体水准的提升便水到渠成。

  对于举办一项青少年赛事来说,资金是最基础的问题,这项赛事也曾面对过可能要中断的局面,好在最终走出了困局。但也正是因为有此经历,进一步激发出了赛事组委会一定要将赛事办好,让赛事有价值的决心。对于那些给予过帮助的个人和团体,组委会充满了发自肺腑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日后有新赞助商愿意提供更大的资金支持时,首先考虑的还是“老伙伴”,因为大家深知,唯有怀揣感恩之心能让这份美好更加长久。与此同时,组委会也在不断着力培养选手的感恩之心,让他们感恩家长、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之心已经融入到赛事文化当中。

文章关键词:赛事青少年中网组委会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