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德约科维奇[微博]昨晚那一声响彻球场的怒吼,2013年的上海劳力士大师赛以这位头号种子艰难击败德尔·波特罗(6比1、3比6和7比6),成功卫冕的方式落下帷幕。
喧闹了一周的上海旗忠网球中心,也因为大师们的挥手再见,而即将再度归于平静。
但有一点不容否认,从1998年开始的喜力网球公开赛,到连续四年“最佳ATP[微博]1000大师赛”,这项每年在上海举行的网球赛事正日渐成熟。与此同时,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与中国网球运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搭档中国球员出战双打
费天王回报“最佳赛事”
一项赛事办得成不成功,赛事组织者自己说了不算。不过自2009年首次举办至去年,上海大师赛连续四届获得 “最佳 ATP1000大师赛”,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
要知道,这每年的“最佳”可都是由参赛球员投票选出来的,能够得到这些一年四季在世界各地巡回比赛,见过各种大场面的球员们的一致认可,足以说明这项赛事在经历了15年的经验积累,由大师杯向ATP1000大师赛升级之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不仅如此,费德勒、德约科维奇、甚至是今年因伤未能参赛的穆雷[微博],都在不同场合对这项赛事给予了肯定:包括休息区专设的电子游戏设施、明星球员的专属更衣室、还有米其林级别的美食。
有好表现,自然会有回报。其实,今年上海大师赛前半程最大的新闻:费德勒与中国选手张择配对进行双打比赛,就是“瑞士天王”为这项心中的“最佳赛事”献上的礼物。
之前,当组委会和费德勒沟通,想做些活动帮助上海大师赛的赛事推广时,费德勒主动提出希望能够在上海配对双打参赛,最后由双方讨论决定选择了本土选手张择。据张择透露,事先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被费德勒选中的事情。
费天王对于这次合作还异常认真,他和张择一共进行了4次赛前训练,瑞士人还主动邀请张择一起训练,让小伙子感到受宠若惊。
事实证明,这一全新的尝试卖点十足,原本大师赛前半赛程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一直不大,即便是几位明星球员出马也顶多只能达到过半的上座率,但有了这对“人气天王+本土明星”的超级组合,第一轮亮相就让上座率达到了七成,而且还是在台风天气的影响下。
细致服务从场内延伸到场外
各种细节塑造赛事文化
上海大师赛总能在不经意间感染参赛球员,因此在过去四年的最佳赛事评选中,上海总是遥遥领先。而这种细致入微的组织不仅仅体现在赛场内,还不断扩散到赛场周围,使得大师赛不再只是一项单纯的网球赛事,而成为了一个网球文化的培养园地和世界级的品牌推广平台。
“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都会满足你各种挑剔的想法,他们甚至能想你所想。”双打名将布莱恩兄弟就讲述了他们对上海大师赛的感受,“在这里我们能在闲暇之余享受音乐。众所周知,我们喜欢音乐,过去几乎每次来上海,我们都会尝试进行音乐表演,在场外的球迷天地,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音乐会舞台。”
事实上,布莱恩兄弟在比赛之余的音乐会已经成为了每年场外球迷天地的固定节目,虽然今年音乐会被特奥融合网球体验活动所代替,但是依然吸引了不少外场球迷的驻足。
另外,今年上海大师赛还邀请到了警察乐队的吉他手、六次夺得格莱美奖的安迪·萨默斯在决赛当天进行表演,给场外的球迷活动增添了不少娱乐元素。
组织方的细致还体现在了处理突发事件上。哪怕遭遇到台风“菲特”这样的极端天气,赛事的组织运行也是井然有序。
组织方撤走了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将部分外场比赛移至室内训练馆,并通过多种手段通知球迷下雨后的看球选择;为了减少球员等待时间且让球迷看到更多比赛,一天的赛程经过4次修改,在大雨倾盆的情况下,大师赛的班车依旧保持了准点接送……这些都能在预期内完成,不受天气影响。
有了如此细致又完善的运营,上海大师赛才能够吸引众多国内外的顶级企业,其商业赞助收入占整个赛事收入的70%,难怪上海大师赛联合总监杨亦斌可以豪气地透露:“大师赛在举办的头一年就已经开始赢利了。”
培养高水平本土球员
需要更完善的赛事结构
虽然目前看来,上海大师赛俨然已经名利双收。不过这15年里,中国网球文化在渐渐形成的过程中,困难依旧存在。这样的困难存在于中国网球运动之中,与此密切相关的上海大师赛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此次大师赛,张择获得了与世界顶级高手并肩作战的机会,又让一个问题成为了比赛期间的讨论焦点,那就是“中国男子网球选手何时能够出头。”
虽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包括费德勒、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等明星球员,对于中国男选手的水平都赞赏有加,不过中国男子选手距离世界网坛究竟有多远,比赛成绩就能够说明一切。
每年上海大师赛发放的外卡,都让中国选手有了和顶级球员过招的机会,成为他们接触高水平网球的捷径,但是“一轮游”的成绩并不能对这些年轻人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负责亚太地区的ATP执行副主裁艾莉森·李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虽然中国拥有了上海大师赛这样的高端赛事,但是比赛结构问题依然需要解决,缺少足够的挑战赛来培养更多的优秀球员,对于培养自己本国选手非常不利。
“中国需要更合理的赛事结构,你们有很多高级别的赛事,但缺少中小级别的赛事。那些拥有良好赛事结构的国家,像西班牙和法国,他们总会涌现出优秀球员。”
艾莉森认为,对于现在的中国网球而言,还不应该急功近利。“挑战赛大多数应由网球协会运作,设立赛事是为了给本土球员挑战海外球员的机会,目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球员。在这一点上,欧洲和美国的挑战赛就做得很好。”
上海大师赛作为中国网球未来发展的一个基点,需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到周边乃至整个中国的青少年网球赛事,帮助青少年获得专业的网球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促进中国网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曹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