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周二的晚上,在温布尔登绵绵不绝的细雨中,李娜[微博]和拉德万斯卡一波三折的女单1/4决赛最终以李娜1比2惜败而告终。李娜就这样错过了或许是她职业生涯中登顶温网的最佳机会,也和重回世界排名前四的良机擦肩而过。或许还有人纠结于裁判的误判,但更多的人在感叹这场“史诗般”决斗的精彩。对阵双方把各自的个性、技战术特点,完美地展现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李娜的球技和悬崖边缘爆发的强悍性格,拉德万斯卡的球场智慧以及看似柔弱的身躯中惊鸿一瞥的爆发力,都堪称体育美的极致。不过,比起这一切,李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引发的舆论关注才是真正的新闻。
李娜与媒体之间的“唇枪舌战”从未平息过。法网失利之后李娜刚刚丢出“三叩九拜”,国内权威媒体就用“不够职业化”来管教一番。来到温网李娜再次直指提问记者“居然有脸坐在那里”之后,权威媒体则放大嗓门“任性也要有个限度”,就连一向端庄沉稳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忍不住发出评论,或直接或婉转地表达对李娜的不满。
“德艺双馨”是我们对公众人物的最高期望。球打得好,应对媒体也滴水不漏,我们当然可以期待李娜的个人自我修养达到这般境界,但如果做不到的话,不必也不应苛责!年轻人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更何况,李娜犯的是什么样大不了的错误呢?期待一个网球运动员兼具竞技明星和道德楷模两个角色,是不是有些过于苛刻?我们的邻居、家人、同事常有口不择言之时,你会如此这般上纲上线?
真正懂新闻的媒体记者是多么欢迎有个性的采访者啊。网球场上的罗迪克,足球场上的穆里尼奥,记者一听说他们开新闻发布会就充满期待,为什么我们却容不得一个李娜?说到底,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或许只能接受姚明那样充满智慧色彩而又谈吐有度的个性,而不能容忍李娜这样看起来有些“瑕疵”的个性。多少年来,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培养的运动员被国外媒体视作“扑克脸”、是一个个毫无个性的流水线产品。正因此,李娜鲜活的个性才让世人惊艳。李娜的个性当然不完美,但却是其价值所在。退一万步说,李娜如果真的成了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模范,还有没有可能以那样强悍的姿态挽救7个赛点?我很怀疑。
但在我看来,围绕李娜发生的这一切争论之所以有价值,还因为这个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公民教育范本——
首先,公众人物不再是“高大全”模式,像李娜这样的体育明星也是活生生的人,时不时地也会讲错话做错事;其次,媒体和公众没有为显者讳、为尊者讳,该发声就发声,比如这一波来自各路媒体忍无可忍式的批评。平心而论,喜欢而且越来越喜欢李娜球技的我喜欢从不曾喜欢过她的个性,可这不妨碍我坚定地认为,李娜有展现自己个性的权力。套用一句流行的句式:我誓死捍卫李娜说错话的权力,我同样誓死捍卫我批评李娜的权力。李娜说了自己想说的,媒体也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这才是现代社会中一个良性的、有价值的互动。
李娜作为见过大场面的世界级明星,作为一名前新闻系本科毕业生,当然知道她的言行会招致什么样的媒体乃至公众反应,但她依然选择“李娜STYLE”,这绝非媒体批评的任性。如果觉得没有价值,媒体大可以选择敬而远之;如果觉得其言行不符合起码的社会准则,赞助商会敬而远之,就像科比[微博]、伍兹爆出性丑闻之后的遭遇一样。“我就是我。”性格决定命运。李娜作为一个成年人,她愿意为可能的后果(媒体批评、公众反感、赞助商远离)负责,这就够了。
“李娜是不是好妻子?”除了姜山,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有发言权。
“李娜是不是个好球员?”这个问题早已没有分歧。
“李娜是不是成功者?”李娜去年的年收入超过一亿,和莎拉波娃[微博]并列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女性运动员之一,这是对她个人价值的认可。
“李娜是不是具备完善的人格?是不是一个好的公民?”这才是媒体仅有的有权力质疑的话题。李娜的言行或许确有不恰当之处,媒体有无自省过:自身有没有放对位置?反应是不是有些过度?
从纯体育的角度来看,未来十年甚至20年,中国体坛可能都不会再出现一个李娜,就好像20年之内不会再有一个姚明一样,她值得我们珍视。从个性的角度而言,不喜欢李娜,这是您的权力,但请尊重她的个性,说到底,对不完美个性的宽厚、宽容、宽松,才真正体现了社会进步。
本报记者孙 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