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第一届银川国际马拉松赛举行。这不是宁夏第一次办马拉松赛,却是银川的首届。
赛后,除了有半马跑者猝死引发巨大关注,许多跑友还纷纷吐槽赛事服务存在巨大缺陷,诟病最多的就是这次马拉松赛的路线设计:
例如5公里没有饮料点,半程选手缺少食物补给,赛事的赛事 “三高”(高温下、高架、高速上)和“三无”(无风景、无观众、无树荫),连云南白药还得医疗跑者自备。
那么,一条好的马拉松线路设计和服务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符合赛事要求。
这个要求是指丈量准确。目前国内不同级别的赛事,如金牌(标)、银牌(标)、铜牌(标)赛事需要相应的A、B级丈量员进行丈量、核准、签字。
应该说,2016年中国田协共办和注册的马拉松及路跑赛事应该不存在丈量的问题,不过其他马拉松赛事未必如此。
笔者2016年10月参加的一个半程马拉松赛事,总距离差不多多了1公里。此外,马拉松赛事的每公里路牌也应该准确,否则跑者的配速会出现紊乱或产生疑惑。
此外,沿途的景观对于选手的心态也很重要。
如果沿途有风景名胜,可以让选手移步换景,保持较好的心情。如果没有景点,从大学穿过,是不影响交通下的最佳选择。
无锡马拉松赛穿过江南大学,学生的助威非常给力;武汉马拉松路过武汉大学、2017年长春马拉松路过东北师范学院、吉林大学、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大学、空军航空大学等等,都是比较好的做法。
其次是方便选手参赛。
这里主要指马拉松赛事起点和终点的设置。如果可能,起点和终点在一起是比较好的。这样选手如果在起终点附近订了房间,出发和完赛都比较方便。
现在马拉松赛较多在周日举行,外地赶来的跑者完赛后方便洗漱,赶火车或飞机。
另外,如果终点和起点不同,终点最好在大型体育场附近,有地铁最好,便于疏散。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起点终点都有地铁口,2016年终点在上海体育场里面,便于疏散。
杭州马拉松起终点都在黄龙体育中心,因附近没有地铁,终点疏散略成问题。
这里说一下补给点,原则上从5公里开始,2.5公里应该交叉配备补给站和水站,其中补给站一般有运动饮料和水。
这次银川马拉松赛如果确认5公里没有安排补给站,那对选手的发挥乃至身体健康都是极其不利的。
纽约、芝加哥为六大马拉松赛事,现场观众都在100万以上,这也是赛事融入城市的一个体现。
郑开马拉松从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中间高速路没有观众,在所难免;这次银川马拉松不少路段是高架桥,尽管对城市交通压力有所减小,但观众较少。
一般来说,折返路线,也就是起终点在一起的路线,沿途观众会略少,而一字长蛇阵的路线,观众就比较多。不过,全程马拉松中,如果起点和终点的直线距离超过21公里,那么即使创造好成绩,也不能当做世界纪录。
波士顿马拉松赛尽管沿线风光优美,但不能创造世界纪录,一是因为其一字长蛇阵的路线,二是赛道高度落差超过全程长度的千分之一(42米)。
所以,这往往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第四是方便赛事组织。
如前所述,如果赛事起点终点在同一个地方,物料转运、工作人员转移、领导发枪和颁奖等事宜就比较容易处理。不过,赛事起点和终点在一个地方,往往周边交通管制时间长,也不容易展现更多的城市地标。
因此起点和终点设置要看实际情况。例如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一直是起点终点不在一个地方,这样对城市的交通压力就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即使是周末,公共活动、市民出行也比较多。
上海在10-11月份,基本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些社会性的考试,采取起点和终点不在一个地方,可以采取临时性、阶段性交通管制,加上上海发达的地铁系统,因此总体对市民的出行影响较小。
此外,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开赛时间比较早,一般在7点开始,对市民影响比较小,另外7点气温比较低,对选手发挥略微有好处,只是本地郊区选手要比较早起来,乘坐公共交通的话,时间非常赶。
第五是方便出成绩。
从这个意义上说,赛道起伏和爬升尽量小,赛道最好不要有坡,特别是30公里后不要有大坡。如果赛道起伏超过42米,也就是42公里的千分之一,那么赛事即使创造世界纪录,也不被承认。
如果可能,赛事路面要平整,尽量避免花岗岩路面。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原先要经过南京路步行街花岗岩路面,有一次下雨,路面比较光滑,有选手滑倒。
此外,赛道指示应清晰,中英文要统一,图示、路标和人工指挥要一致,否则还会出现2016年南京马拉松领先选手跑错路的差错。
当然,如山城重庆的马拉松,其实可以办出“山”的特色,有点起伏,以挑战性著称也未尝不可。
总的来说,城市马拉松赛的路线设计受制于城市空间布局和区块分割,有时候又必须绕开某些地方,有时候则必须要穿过某个地方,这让路线设计者“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确为难他们了。
不过,马拉松比赛路线设计是个技术活,良心活,需要设计者用心用情。
(来源:澎湃新闻)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