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无处不在
仪式感是我们对生活的深深热爱
而马拉松的仪式感,是对42.195最真挚的肯定
只一声问候如甘泉润喉
飞机晚点一个多小时,下午四点多我才达到哈尔滨机场。加上来之冲忙,午饭没有好好解决,原本饥肠辘辘的我心情糟糕到极点。
“欢迎您来到哈尔滨,请跟我来,我们的大巴就在不远处,很近。”温柔待着热情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浮现一张张微笑的脸。
走出哈尔滨机场的那一刻,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午后的阳光,像轻柔的丝带,轻抚大地,将浓浓的暖意晒向人间。哈马志愿者的微笑,不自觉的让人忘记了路途的疲惫,心情瞬时多了一抹浓情的感动。
回味哈马-棒!
跑完哈尔滨马拉松,坐上大巴,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哈马第一感觉:棒!”
跑过四十多场马拉松,感受过形式各异的服务和赛事组委会的安排,有可圈可点口碑极佳的无锡。记得出机场的免费接驳巴士所欣赏到的哈尔滨欧陆风情自己的视觉冲击,也暗暗对第一届的哈尔滨马拉松更多期待。,第一届的哈尔滨马拉松会是怎样的呢?
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付出,值得我们庄重地对待自己。
用敬畏、庄重的态度去看待生活,带着仪式感去做,就能够对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让我用棒这个词来形容的哈尔滨马拉松,无疑充满着仪式感。
对于热爱奔跑的人来说,跑马拉松就是一种信仰,是一种信仰的仪式。马拉松比赛上,跑者的仪式感比比皆是。赛前准备好明天早餐,别好号码布,晒定妆照到朋友圈。赛中与观众互动,各种拍照。赛后领取奖牌,晒成绩证书。这些常见到的画面都是仪式感。除了跑者本身,马拉松也需要仪式感。
别样的装备领取点-小学校园
哈尔滨机场距离领物地中央大街30多公里,不到四十分钟大巴就把我们送到了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也是哈马比赛的起点,走在街上,最直观的体验是比比皆是的欧式建筑。艺术家画廊、马迭尔冷饮厅、华梅西餐厅、兆麟电影院等让人不去欧洲就能领略到欧洲的风情。
哈马的领物地点放在了小学校园,这与很多马拉松有所不同。发放领物品的志愿者大都是当地的小学生,他们非常有礼貌,面带笑容举止得体让人如沐春风。拿到领物包,戴上红领巾,敬个少先队礼,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的小学时光,对我们这些跑者们来说,或许是一种童年时光的唤醒,或许又是提醒我们跑步的初心。(PS:暑假里学校的这种组织对孩子们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历练。)
赛前感受-1 走马观花哈尔滨,倾听历史心存愤
比赛前一天,约上好友来了一次冰城体验之旅。走在中央大街上,马迭尔冰棍,东北锅包肉,哈尔滨红肠,格瓦斯,我们一路流着口水不停的提起。松花江畔,正版大黄鸭成为了我们“玩弄”拍摄的对象。而后,我一个人前往731遗址参观,期间愤怒压抑久久未能平复。
赛前感受-2 赛前活动
比赛前晚,善跑组织了一场马拉松公益行,很多好友跟我都去参加了。富有仪式感的活动,也是哈尔滨马拉松之行的一个亮点。现场一百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跑友,我们一同在哈尔滨马拉松赛道”为慈善奔跑”。每跑一公里,捐赠一元,我们在哈尔滨的赛道,用自己跨出的每一步,为慈善而跑。让这一次的马拉松之行,也更具价值。
比赛当日
哈马早上七点半开跑,比赛开始前那一段时间,是最考验组委会。上万人同时涌入同一有限区域,造成必然是拥堵和无秩序。由于安排还算恰当,清晰的指示牌,组委会能有效引导选手进入起点区域。美中不足,受限于街道狭窄,排在后面的选手跑到起点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发令枪响起之后,上万参赛选手正式开启了哈马之旅。从中央大街奔向太阳岛公园,虽然太阳暴晒,但一路伴着凉风,加之赛道的乐队、DJ及“广场舞大妈”,俄罗斯美女帅哥加油打气,选手并不感到单调和孤独。很多选手与他们相互互动,音乐和掌声亦让人感觉亲切。
最直接影响参赛体验的是补给品的种类和数量。说实话,跑过那么多马拉松,补给数量不足我经常遇到,更别提补给种类多样性了。在哈马,你根本不用担心补给数量不足,也无需什么私补。两公里一个补给点,一公里一个饮水站,足以让我这种关门选手开启狂吃模式。
难能可贵的是,马迭尔冰棍、红肠、格瓦斯、大列巴,这些哈尔滨特色补给,还有榨菜、盐丸、能量胶,在赛道上都能享受到。每公里一个医疗站,50米一个医护志愿者,45辆救护车,65台AED,20多辆开着空调的休息车,让你很少会担心身体受伤和安全问题。
都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我参加的所有马拉松比赛中,第一次在哈马遇到了带厕纸的移动厕所,而且还设置香薰。每组厕所都会有志愿者值守,如厕时间过长,志愿者不时还会在门口敲一下门,询问是否晕倒。这种人性化的服务和细节由衷让人感动。
在比赛中,我遇到了两位老大爷。一位78岁的老大爷,跑马有很多年了,提起这次哈马,他称赞有加。“补给很充足,这次没白来。”一位75岁的老大爷跑了66场马拉松,手里还拿着已经吃了大半的香蕉。“前面没有香蕉了。”我开玩笑说,大爷却毫不在意。
历经五个多小时,我完成了今年第22场马拉松。终点冲刺,虽然我已经疲惫不堪,但终点摄影师为我留下冲刺的画面,志愿者为我挂上那块颜值颇高的奖牌。我相信,很多选手会像我一样能感受到哈马隆重的仪式感。
其实,绝大多数跑者对那块代表他完成42公里的牌子看得非常重,独具匠心的皇冠奖牌,让人爱不释手;更别说能体验到终点的拉伸浸脚冰敷,完赛包里的格瓦斯和红肠这种极致的服务。
马拉松是一种高级的群体仪式活动,它把全世界的人聚集在一个地方跑步,实际上不需要任何运动器材,就是源自马拉松浓厚的仪式感。而这种一个城市一个奔跑的主题,极富仪式感的活动,不是随便的集体线下约跑就能实现的。
马拉松的仪式感体现在,组委会的用心规划和资源配置;合理的赛道;合理的补给,热忱的志愿者服务体系和培训。而,作为跑者,被尊重,被陌生的人群喊”加油”,被热心志愿者的微笑所感染;被沿途悉心安排的公厕以及贴心的志愿者而暖心。这一路奔跑的坚持和疲累,因为终点挂奖牌的微笑志愿者觉得这枚奖牌,不仅仅是一场马拉松的奖牌,而是一枚充满仪式感的勋章。
这一年,一个人去厦门,海口,香港,武汉,兰州,丹东,鄂尔多斯。。。二十几个城市,旅途舟车劳顿的去一个城市体验马拉松的”仪式感”。我愿意去到每个城市,去感受不同的文化,风情,和很多跑者们在一起,感受不同城市给我们传递的城市名片。在这种互动中,作为跑者感受到的仪式感,让马拉松更具撼动心灵的感染力。跑者和城市,和志愿者是一体的,我们彼此传递的微笑就是最好的诠释。哈尔滨马拉松第一届,不算完美,但是对”马拉松的仪式感”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哈尔滨马拉松,我们来年再见!
(跑者:陈潭)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