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从两种金牌观看中国体育改变

2013年09月03日18:08  新华网

  新华社锦州9月3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姬烨 徐扬 初杭

  林丹与李永波,当今中国羽坛两位绝对重量级的人物,在近两年来、特别是伦敦奥运会之后,对于体育和金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过去20年,51岁的李永波培养出70多个世界冠军,他认定“竞技场上金牌是唯一的标准”:“金牌看起来不大,领奖那一刻时间也很短,但它带来的东西太大了,巨大,你能想象多大,它就有多大。”

  作为两届奥运会冠军和18个世界冠军得主,林丹在全运赛场再次强调,虽然夺取金牌本身没有错,但若不能把自己从事的项目推向国际舞台中央,即使拿再多金牌和荣誉,也会显得很苍白。

  一个是传统体育强项的冠军教头,一个是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两人对于金牌看法之不同,映衬出中国竞技体育正处于价值观碰撞时期的客观事实。

  李永波的直言不讳,已经完全超越了伦敦奥运会羽毛球五块金牌囊括的范畴。他所详述的“金牌就是一切”并非他个人的片面理解,也曾是主流观点,至今不乏志同道合者。

  林丹的成长经历与大多数中国运动员相同,经受过传统体工队的洗礼和无数大赛的考验。“超级丹”在比赛中从未放弃过夺取金牌的努力,他表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一次次赢得观众喝彩。他对金牌的理解,有如破茧成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成功举办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金牌至上的理念逐渐被摈弃。但淡化金牌,并非是“金牌无用论”。运动员在场上奋勇争先是天经地义,夺取金牌和奖牌始终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竞技大赛激动人心的时刻。只是,金牌数量不再是衡量体育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

  有人说,功成名就的林丹看淡金牌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在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林丹的所思所想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体育的确颇具参考价值。

  现如今,在传统优势项目如乒羽、跳水等在各种国际赛事几乎毫无悬念夺取金牌时,中国的足球、篮球却相继遭遇惨败,这足以说明我们竞技体育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由于在具有世界影响和广泛群众基础的主流体育项目中,不能取得突破,尽管中国体育不乏世界冠军,但真正被全世界所熟识的又有几个?

  从金牌至高无上,到思考项目的发展和金牌的质量,两种“金牌观”反映的是中国体育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的现实,尽管改变也许尚需时日,但有了思考就会逐渐形成共识和行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