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运会是否还应该继续办下去的争议中,在勤俭办赛背景的约束下,在白天举行全运会的开幕式,一下子成为公众的焦点和最大的看点。不搭舞台、不请明星、不放火焰、不使用LED,一场“四不”的开幕式,让以批评全运会为时髦的人士,瞠目结舌。
其实全运会的举办,可谓是承载着新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记忆。1958年中国退出了所有的国际体育组织,前苏联撤回专家,中断合约,因此在次年国庆十周年之际,创办全运会,更多是中国通过体育影响力,凝聚民心,表明中国自力更生的最大决心。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重返国际体坛,通过全运会促进中国体育竞技水平的全面提高,形成体制优势,更好地彰显中国国力,而每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则是最好的展示舞台,以至于萨马兰奇、罗格两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都先后出席了全运会的开幕式,并最终使中国获得了奥运会举办权。
在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中国似乎已经不必再利用体育来达到之前最看重的非体育目的,加上国内出现了以体制说事的思潮,最能体现举国体制的全运会自然就成为了被攻击的靶子。
诚然,中国举办大型活动,向来高度重视开幕式,排除其他因素,很大程度还是一种面子工程。既然中国连奥运会都可以办得“无与伦比”,那么全运会的开幕式的确没有必要再来个“满汉全席”。为此,十二运的开幕式改在了白天举行,原来9000万元的举办费用节省成了900万元。其实,白天举行开幕式并非辽宁首创,就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贫穷的非洲就奉献了一台白日开幕式。当然,相比南非世界杯开幕式的松散粗糙,十二运清汤挂面式的开幕式给记者最大欣慰则是时间和形式上的精简,开幕式实际用时仅为1小时45分钟,观众散场时居然还能看到唐诗中“白日依山尽”的夕阳美景,这对看惯了开幕式“不夜天”的奢华而言,的确令人耳目一新,但也让人产生了对全运会未来命运“只是近黄昏”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