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中国体育之变应始于全运

2013年08月31日00:00  北京青年报

  无需否认,现在是中国体育最艰难的转型期。全民自身对于体育拥有了更强的参与热情和体验渴望,而对竞技赛场之中则有了更高的审美需求。长达几十年长盛不衰的中国竞技体育系统,已经不仅仅靠金牌就能让全民满意,引来满堂喝彩,老百姓更爱问:“金牌和我有多大的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全民对于自身健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作为提供健康最直接而有效的工具,体育自然也被赋予了更多、更高的期待。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体育人只要能在世界赛场、奥运赛场,拿到几枚能给中国人提气的金牌,就足以让老百姓给他们的工作打出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是如今当普通民众连伦敦奥运会金牌选手的名字都记不全的背景下,金牌的数量俨然已经成为老百姓对体育工作评判的第二因素。

  已经举行到第12届的全运会,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了能帮助国家的体育“流水线”制造出更多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维系整个国家竞技体育系统的正常运转。但是,当老百姓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超越于看同胞拿到奥运金牌的渴望时,中国体育转型便是大势所趋,全运会应这种大势之变而变,也就成为必然。

  任何一件事物在转型期都必然面临着阵痛,全运会和中国竞技体育同样如此。辽宁全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全民健身、共享全运”。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符合目前社会主流认识的口号,但一届全运会如何能同全民健身联系在一起,如何能让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共享到全运会之中,说起来远比实际操作要难很多。

  相对于主办者们苦心设计的“宣传口号”以及其风格的转变,各省市体育部门主管领导思路的转变恐怕才是未来全运会转型的关键因素。当他们不再为了多拿一枚全运金牌而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当他们不再逼着运动员、教练员为了金牌铤而走险、反目成仇;当他们不再为了金牌而设立高额奖金,重赏勇夫的时候,体育才可能真正回归本质,回馈大众。全运会也才能真正地成为一次能让全民共享的赛事。

  中国体育之变必须始于全运,全运之变则必须始于体育管理者们的头脑之变。

  文/本报记者 杜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